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此模式与模式二类似,广泛分布于沿东海岸绵延起伏的台东丘陵地带(图1).以下的描述主要取自鹿野(1956)、皮尔森(Pearson,1968)、宋氏(1967)的材料.这一文化阶段的主要特征鹿野及宋氏称之为“巨石文化”;皮尔森(根据遗址)称其为泰源文化相;费罗礼(1969a:7)称其为泰源期(Tai-yuanHorizon).宋氏及连女士于1979年根据麒麟遗址的巨石构筑,统称之为“麒麟文化”.(见图十三)在讨论文化年代学问题之前,必须先审核一下该时代的文化特征.在皮尔森的描述中,其特征包括有“粗制橙黄色沙陶、圈足罐、环状把手、石板棺墓以及利用石板构屋…和那些时间延续短暂及空间分布局限的文化特征”(1967:27~28).根据本人的田野调查观测来判断,这些遗址已受到近来农业活动及自然侵蚀的扰乱.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
在种类繁多的文化特征中,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考古学家往往会碰到一批又一批的人类古墓葬.对于前者,探究墓葬宗教仪式诸方面的内涵是其主要的出发点;而就后者来说,即是从考古遗存形式上的模式分析入手.换言之,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家从人类自身开始,探寻着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模式及规律; 相反,考古学家则必须从那些遥远的人类“遗物”着手.本文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时空分布上来考察台湾史前的埋葬模式.(见图1;有关遗址的详述见附录1)我们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将如何把台湾史前时代中的社会文化的变化揭示得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