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出土青铜酒器残留物分析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快速溶剂萃取法,从出土青铜酒器内的土壤中提取有机残留物.对其作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分析,发现其中含有酒石酸,表明这些青铜酒器在下葬时可能盛着酒。快速溶剂萃取法的萃取剂为1%磷酸(体积比)溶液,较之传统有机溶剂,操作时更为方便和安全。此方法可推广于陶器中残留物的分析.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西周倗国墓地出土荒帷印痕的科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文献记载,荒帷是周代贵族墓中用作棺饰的一种丝织品.然而,因难以保存,一直缺少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2004年在西周倗国墓地发掘时,发现了板结在土层表面的荒帷印痕,为了解古代荒帷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我们采用显微观察测量、扫描电镜(SEM-ED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以及淀粉粒刚果红染色法等方法和技术,对荒帷印痕和土样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荒帷为平纹组织,经纬密度大约为38×24根/平方厘米.所用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黄色颜料推测为黄赭石.石染法所使用的胶结物应为淀粉类黏合剂,说明汉代郑玄对<考工记>中"钟氏染羽"的解释确有所指.纺织品残留印痕的科技分析可以获取丰富的潜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英年早逝的中国革命先烈中,有一位烈士死得很惨烈,他是被人出卖、暴露身份后被乱刀砍死的,此人就是陈独秀的长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  相似文献   
5.
马颖 《世界历史》2007,(1):152-153
2006年7月12—13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承办、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协办的“中国经济史学会第五届年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分会共有10多位代表参加这次研讨会,与会代表们在“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三农’问题”、“从世界经济史看中国目前的国际经济地位”、“19世纪德国经济赶超时期的政府干预理论及政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瓷、白瓷的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的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的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的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的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的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_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的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相似文献   
7.
马颖 《文物世界》2014,(6):13-16
<正>内蒙古自治区曾经是蒙元帝国活动的历史舞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遗留下了许多蒙元时期的珍贵文物。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着这一时期的两方铜印。印一,"监国公主"铜印,1994年出土于内蒙古武川县东土城乡。铜印底部正方形,边长10.8厘米。通钮高6.3厘米,体厚约1厘米,重1400克。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叠文,共三行十四个字,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印的正中有畏兀儿蒙古文两行,体式古朴,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于辨识(图一)。印背面有台阶一层,钮为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1932年12月29日成立的.到1933年6月18日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害。轰轰烈烈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经历短短半年便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悄然谢幕。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旋起旋消。是何原因造成民权保障同盟仅存在半年之久?说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初衷与解散的风波.就得先谈谈与这一同盟密切相关的两个重量级人物——宋庆龄与胡适。  相似文献   
9.
"妇人启门"图作为一种墓葬装饰,画面生动而优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装饰手法具有存在时间长,分布地区广之特点,虽为同一题材,但在内容、形式、载体及表现手法上,不同时代却有其各自的特征。其所要表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缘何受到当时人们如此的钟爱?在其流行的时间区域内,契丹、女真、蒙古人的墓葬中却极为罕见?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待解之谜。  相似文献   
10.
马颖 《文物天地》2021,(4):58-60
丧葬制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有力佐证,兼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之间有共性,亦有个性。“毁器”葬是形式各异的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其流行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历史、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墓葬中就已经发现有“毁器”习俗的现象[1]。鄂温克族至今仍保持着若干原始形态,“不论死者是男是女,其随葬品一律都要砸坏一块,因为传说不砸坏随葬品,就将对活着的人不利”[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