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6篇
  1953年   6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我於1988年夏天受聘於加拿大温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通稱UBC)亞洲研究系。任教之前,温哥華當地幾乎没有任何認識的人,但在心底,對亞洲研究系並不特别感覺陌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葉嘉瑩先生在那裹。我在大學時代就讀過葉先生的《迦陵談詞》、《迦陵談詩》,印象非常深刻,葉先生便成為我心儀的學者。到温哥華後,很快就結識了葉先生,可惜由於工作  相似文献   
2.
汝窑的我見     
汝窑為宋代四大名窑之一,是誰都知道的。可是汝窑所燒造的瓷器,究竟是怎樣的呢? 明曹昭格古要論——汝窑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明高濂遵生八牋——汝窑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蔴花細小掙釘。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汝窑:色如哥而微帶黄。就這些明代文獻記載的看起來,對於汝瓷釉色,說得很有差別。淡青跟卵白是不一致的,又說較哥為深而微帶黄,這與淡青色更遠了。最近数十年來東西洋談瓷的人,關於汝瓷的研究,很有些不同的見解,如英國歐慕浮布路司氏,首倡影青即係汝窑之說,霍布孫等,就附和他的觀點。一九三○年日本大谷光瑞,派了西本願寺駐在漢口的布教師原田玄訥去臨汝實地調查結果,以為從來俗稱的北方青瓷——就是一般人所指的麗水窑窑——是汝的主要製品。一九三七年台維特寫了一冊"汝窑考",他的見解是以為跟北方青瓷完全不同而接近宋官窑的一種優秀的青瓷,就是汝窑。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是東南亞一個以華人為主體(占總人口的78%)的新興國家(1965年獨立),由于特殊的文化、歷史和地理條件,新加坡對中國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而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在這方面的作用和成績,在海外漢學研究中占據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開始介紹漢學中心的緣起和發展之前,請允許我先簡單回顧一下中文系的歷史和教學情况。  相似文献   
4.
何金菊 《神州》2012,(22):111-111
新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教师在新课改下应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二、教学设计情境化;三、教学内容生活化;四、数学知识问题化。  相似文献   
5.
洞庭东山的古建筑杨湾庙正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湾廟在江苏震泽县(系新設,舊属吴县)洞庭东山後山杨湾滨太湖的一個小岗上,正西向。从山门入为碧霞元君祠,面阔三间,單簷硬山造,殿内有明嘉靖二十一年  相似文献   
6.
甲骨補記     
本刊第五期刊載了我的「解放後甲骨的新資料和整理研究」並其它兩文,曾得到許多反应。上海羅伯昭先生因看到該文,立刻將他所藏的甲骨四百餘枚捐獻給政府。也有告訴我們收藏甲骨的處所的,也有請鉴别甲骨真伪的,也有请考釋所藏甲骨文字的。這些對於我們的工作有着很多的幫助。但是,該期本刊的封面里頁所載的一個完甲,其釋文是有錯誤的。甲的正面「戊寅卜」,釋者筆誤為「戊午卜」。這個錯誤,曾經幾位讀者來信,羅伯昭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周綱仁老先生為此特别寫了一篇很長的「實證說明」,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次到山西勘查,看了较大的工程四处:朔县崇福寺观音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晋祠鱼沼飞梁;并看了大同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五台广济寺,平遥文庙等处的保养工程。一般的说都可以做到基本  相似文献   
8.
關於唐蘭先生的‘銅器’一文,茲就讀者提出的意見,稍稍加以討論。他說‘由於金屬工具的發明,提高了生產力’,這話是不錯的。他又說‘所謂金屬工具,在中國就是青銅的工具’,就有問題了。殷代既已有了很高的鑄銅技術,當然用的工具可以不一定是非金屬的。但是鑄作銅器所用的工具,如作範的熔銅的整治銅器表面的,只要竹木陶質石質骨質的工具就可以了。等到青銅工藝發達以  相似文献   
9.
一、邢、越二窰李唐一代的工藝美術,是有它偉大的成就。即以陶瓷來說,由陶而進展到瓷,唐代不僅是一個過渡時期,也可以說是完成時期。邢、越二窰,就是這個時期裏的產物。邢是白,越是青,北方之白與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之歌》骤然淡出历史舞台 1941年,时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的张春桥创作了《毛泽东之歌》(卢肃作曲).这首歌问世后,曾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不仅在解放区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流行一时.1951年,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所作的“1950年全国流行歌曲调查”中,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向延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也指出:“这年由张春桥作词、卢肃谱曲的‘献给中央二十周年’大合唱中的《毛泽东之歌》,是一首优秀的颂歌题材的歌曲,演出后很快就在边区传唱开来.张春桥一生做了不少坏事,但这首歌词当时该算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