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政府没有自己的海军。它的所谓“海防水师”,仅作为陆军的附属,“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水师开始成为独立军种,以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在湖南创办的湘军水师为雏形。因此,研究湘军水师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对近代海军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客观地评价洋务派及以办海军为重要内容的“求强”活动,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试析洋务教育成效甚微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政府洋务派官僚为了对外交涉及引进西方技术的需要,兴办了一批近代化学校,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些留学生。此举,在开化风气及培养掌握西方技术的人才上,起了某些作用。但历时几十年,成效甚微。认真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对我们不无启迪。洋务派官僚兴办近代教育,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一些懂得西方语言和技术手段的中下级官员,以解决封建统治在内政外交上的需要,没有也不可能将它当作一项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奕诉称:办同文馆是因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①。李鸿章说: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伏惟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②。并仍然希望将近代化教育,象历来的封建教育一样,作为特权,由少数人享有,不愿使其普及。奕诉1862年在《奏设同文馆折》中规定:同文馆学员只“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十三四以下者。”李鸿章1863年在《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中虽要求去除非八旗子弟不能入学的限制,但同时对外国语言及某些西方知识在民间的流传,深恶痛绝,他说:当时在上海学得一点外语任通事的一般有两种人,一是“广东、宁波商伙子弟”,二是“本地贫苦童稚”,而这二种人“类皆资性蠢愚,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