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这一偶发事件立即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早已凝聚于巴尔干地区与欧洲大陆的紧张气氛迅速转变为一场空前严重的国际危机。在此后的六个星期里,欧洲各大国的外交家与政治家们尝试了一系列手段——从双边接触到多边谈判,从幕后的政治交易到公开的军事动员——以应付  相似文献   
2.
随着冷战的结束,有关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局面。形成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路易斯·盖迪斯(JohnLewisGaddis)称之为“冷战史新研究”(TheNewColdWarHistory)的一种新的国际学术潮流。德国学者迪特·海茵茨希的德文新作《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1945—1950年苏联与中共关系研究》(以下简称《历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本引人注目的专著。海茵茨希是德国著名的中、俄问题专家。他于1997年夏退休前,长期担任颇负盛名的德国联邦东欧与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兼亚洲部主任。早在70年代末,他所著《1923—1927年…  相似文献   
3.
“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历史的研究从来就与“冷战”缠绕在一起 ,也正因为如此 ,形成了局限性甚强的冷战史“旧研究”。对“旧研究”的自省与冷战之遽终使J L 盖迪斯领风气之先的“冷战史新研究”应运而生。盖迪斯的反思浓缩了“冷战史新研究”的若干基本特征 ,如 :全新时空框架的获得 ;基于多边档案、资料进行研究的可能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冷战史研究格局的形成 ;意识形态的重新界定与重新认识等。此外 ,在“冷战史新研究”的形成过程中 ,中国学者贡献良多 ,已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研究力量 ;因此 ,“冷战史新研究”也折射出中外学术交流的基本困局 ,耐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1938年罗斯福的“和平倡议”与英国内阁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8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倡议召开一次各国首脑会议,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缓和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但这一倡议却遭张伯伦的冷遇而受挫折。后来,这个事件又成为张伯伦与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发生冲突的导火线,引起了英国的一场内阁危机,艾登于1938年2月辞职。 这是三十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当事人与史学家在有关的回忆录与论著中对它发表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见解。我国史学界过去则对此很少论及。我们认为,搞清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从一个侧面阐明二次大战前的美英关系及美英两国的对德政策,并揭示英国政府内部绥靖派的分岐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苏同盟的兴衰 ,在冷战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2 0世纪 40年代末 5 0年代初 ,中苏两国在同盟形成之时都曾宣称 ,它们之间的“兄弟般团结”是“永恒的”与“牢不可破的”。然而 ,不过十年间 ,中苏同盟关系已出现了严重裂痕。到 60年代末 ,两国关系甚至达到了反目为仇、兵戎相见的地步。中苏同盟的瓦解对冷战的发展影响至为深刻。它不仅实质性地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并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冷战中两大阵营对峙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及制度对立的性质 ,因而使得冷战在 60年代末 70年代初以后演变为一个同常规性国际对抗有着更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