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中,金属不是在社会的某种革新和跃进中突然出现的。它们是在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之间某个过渡时期逐渐进入人类文明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知道某一民族使用什么金属(金、银、铜、铁)制造自己的武器、用具和装饰品,就可以臆断地确定它的文化水平。人类发现和使用金属的先后,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期铜器,发现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之前;而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则在大约公元前六至七世纪左右。国外  相似文献   
2.
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文物的自然蜕变以及保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系统科学地评价文物保护处理中选用材料的综合性能,进而探讨选用材料与文物基体材料之间的兼容性,以稳妥和可靠的材料与方法对各类文物施以保护处理,这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文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壁画保护研究,多集中在正面的保护以及揭取方法和材料的选用。对壁画揭取选用材料性能的系统研究甚少。而对已揭取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的研究更少。已揭取壁画的破坏包含壁画原有的破坏和揭取所用材料蜕变引发的破坏。已揭取壁画具有结构体系的复杂性和破坏类型的多样性,其破坏类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此类壁画的保护修复应建立在全面调查、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上。其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以及多类型材料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其调查内容,也须从壁画制作工艺、材料、环境、破坏类型、原有保护材料以及材料相互作用等方面界定。本工作对西汉早期柿园墓四神云气图壁画的历史状况和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无疑对后续的研究、对认识壁画的破坏形式和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有助于实施对古代壁画的科学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4.
沉船内有色金属文物之腐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出自西澳大利亚海域沉船上的有色金属文物腐蚀产物的研究,为进一步保护处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文物包含了铜、黄铜、青铜、银、铅和锡基合金。对有氧无氧环境条件下这些金属腐蚀产物的性质分析,可帮助保护者选定最佳的保护处理方法。源于次要合金成分腐蚀产物的存在,对母体金属的腐蚀行为也给出了有益的提示。  相似文献   
5.
中子衍射和成像技术是利用中子束穿透性强、元素分辨率高等特点,对物体进行原位、无损和块扫描,实现材料组成定性定量分析和内部结构可视化检测。在此通过介绍中子衍射和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总结其在国内外文物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显示中子衍射和成像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突出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为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代青铜器的腐蚀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及实验方法,对青铜器腐蚀过程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1)青铜器腐蚀产物所含元素与腐蚀环境——土壤和大气内微物质组分具有对应关系,这说明青铜器腐蚀与外界腐蚀环境存在物质交换。(2)有害粉状锈具有物理吸附与扩散性能,因而具有物理活性,腐蚀反应是通过锈层的空穴和缺陷,借助于腐蚀产物的物理活性而进行交换的。(3)有害氯元素在腐蚀产物内层有较高分布,在与最内层锈相邻之基体金属一定深度内,存在纵横交错的腐蚀沟槽,在这些沟槽内氯元素有较高分布。这揭示了对青铜器有害的C1离子难以彻底脱除的原因。进而提示对腐蚀青铜器的保护应从控制腐蚀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文化保护技术和组织的发展等方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现状作了介绍,并对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专业职能和设备条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其前身是河南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研究中心始建于1960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中心下设保护技术研究、保护处理、文物修复、古字画保护和文物摄影五个专业组。主要研究集中在古代青铜器修复技术、腐蚀青铜器研究及保护处理、古旧字画揭裱技术、科学技术史和古代冶金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铜禁修复保护、非金属材料复制青铜器技术研究、古代冶金过程热力学分析、古代青铜器的腐蚀与控制、复合阻断型青铜器保护剂…  相似文献   
9.
鉴于考古工作中发掘现场情况的不确定性,为改进我国古墓葬遗址等发掘现场的传统探测方法,探讨利用自动化技术,设计开发一套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在无考古人员进入墓葬发掘现场的情况下实现预探测功能。该系统主要面向古墓葬遗址的发掘考古需求,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及传输线缆组成。采取分体模块化设计小尺寸机器人,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车体式两种外形,以适用小直径手工探洞或大直径盗洞两种不同形式的发掘入口。机器人本体集成视频采集及气体传感等环境检测功能模块.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传输线缆发送至远程监控端。远程监控端提供窗口化的监控界面软件,该软件在Micro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下完成,在显示并记录采集所得图像和数据的同时,可对机器人的部分模块进行控制。该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设计制造后在陕西省三个古墓葬遗址进行了实地测试。研究结果显示,数据采集准确及时、视频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基本满足了考古发掘现场的实际需要,推进了考古发掘工作的科技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文物作为反映历史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一些文物保护专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深刻认识到,对文物实施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控制文物所处的保存环境和陈列环境,即提供给文物一个稳定无突变的环境,而文物保存环境中对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