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智勇 《沧桑》2014,(3):56-58
2008年进行抢救发掘的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其壁画色彩柔和而明艳,生动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及与其生活相关的历史社会风貌。本文从墓葬形制、壁画内容和布局及随葬品组合等方面综合探讨水泉梁壁画墓所体现的北齐葬俗和时代特色,这对于研究北齐社会、历史和绘画艺术等具有重要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2.
郭智勇 《沧桑》2014,(1):132-134
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篝火,远古人类艰难的足迹从此踏遍了太行和吕梁。山西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新石器时代,从枣园稼穑到西阴彩陶,直至陶寺龙盘,文明的坐标愈加清晰。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清晰轮廓,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2002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正式启动,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自然环境、农业、手工业、文化交流、文献记载、历史文化传统等多角度多侧面论述远古陶寺文明形成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郭智勇 《沧桑》2013,(5):46-48,59
公元前11世纪初,周成王的同母兄弟叔虞受封唐国故地,其子燮父继位后,改唐为晋,发晋国600年历史之端。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晋国和晋文化的探索及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天马一曲村遗址和侯马晋都新田遗址以及太原晋国赵卿墓的发现和发掘,其发掘成果向世人展示了晋国从甸服偏侯起家而跻身中原霸主,继而日暮西山土崩瓦解的一部晋国历史。  相似文献   
5.
山西三处先秦遗址出土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绿松石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就被人们垂青,在人类装饰品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山西省襄汾陶寺、临汾下靳、定襄中霍三处遗址选取的22件绿松石制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铅锶同位素组成、物相结构等检测分析,以期解读其背后隐藏的产源特征信号,探索早期山西先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获取绿  相似文献   
6.
郭智勇  张丽 《文史月刊》2014,(11):77-80
一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山西省文博系统市级博物馆陈列从无到有,陈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山西文博系统各市级博物馆充分利用文物优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陈列展览得到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社会服务水准大大提高。山西各市级博物馆结合时代精神与主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陈列展览适当运用新技术、新工艺、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杨岗码头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汉墓45座.此次发掘丰富了淅川地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对了解该地区汉代的埋葬制度和习俗以及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智勇 《文史月刊》2014,(10):78-80
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其公益性和社会性更加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衡量博物馆是否能够发挥职能,并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重要标准。改进藏品使用状况,转变“重藏轻用”的观念,使藏品走出“深闺”,“透物见人”,充分彰显它的社会价值,成为新时期博物馆人实现博物馆基本目标和任务的追求。博物馆藏品是指博物馆依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搜集、鉴选符合人藏标准、完成登记和编目等人藏手续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它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藏品是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实物见证,全面认识和系统揭示博物馆藏品的社会及文化内涵,公众由此获得充分的相关信息和感官体验,博物馆藏品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从而使博物馆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2011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岚县荆峪堡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荆峪堡遗址包含有庙底沟期和二里头期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遗存出土陶器组合以各类型钵、弦纹罐、尖底瓶、盆为主,其中尖底瓶瓶口明显退化。就其陶器组合及特征而言,与陕晋豫地区的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一期,基本都能相对应,但缺乏釜、灶一类的器种,彩陶中也不见鸟纹图案,同晋南庙底沟文化相较也颇为一致,是典型或成熟的庙底沟文化。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从器物群、器物的陶色、纹饰、形制等特征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同时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其文化面貌当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地方文化类型。庙底沟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完善了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加深了对于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和地域特色的认识;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内涵丰富,有利于加强对晋中地区夏时期文化遗存区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80万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人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篝火,远古人类艰难的足迹从此踏遍了太行和吕梁。山西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300余处,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新石器时代,从枣园稼穑到西阴彩陶,直至陶寺龙盘,文明的坐标愈加清晰。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清晰轮廓,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