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条约是隆重煌煌的国际交换文件,签约所用语言代表着国家沟通的官方语言。清代以来,中外条约作准文本有所演变:鸦片战争之前,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字为准,体现了平等理念。战后,不平等成为约章主调,但出于传统习惯,汉文本仍是依准本。至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作准文本改头换面,开启外文本在中外条约中居于基准的时代,这是列强对中国的语文强加。不能夸大清朝统治在条约文本中的"民族"成分与"种族"色彩,有清一朝,就约本来看,清朝统治者并没有突出的"国语"意识。  相似文献   
2.
时至清代,棉纺织业成为中国产值最大的手工业,原棉需求愈旺。在输华白银短缺的情况下,印度棉花一度成为外国输华货品的第一大宗。印度棉花的批量入华印证,在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东方产品"而不是"西方产品"在中国行销走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化的外来原料输入,涉及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领域-—农业和手工业。耕织结合系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核心,此时中国的棉花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贸体系,而是开始受到异域的影响。英国等赖此重建对华贸易结构,海外棉也首次与中国千家万户耕织结合的小农、小手工业经济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1860年7月至1861年5月,曾国藩设行辕于安徽祁门,引起诸多争议。当如何看待?祁门是曾国藩及湘军的"险地",又是"福址",在此,湘军由危转安,清政府也同时避免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军的双重灭顶之灾。此是江南大营第二次溃败后湘军全面取代清朝经制兵,以及地方势力坐大,满汉权势变迁,洋务运动发轫的重要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叶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澳门是列强对华鸦片输出重要的转运地。一些本质同一、形色有别的鸦片掮客商寄生于此 ,遂成暴富 ,兴风作浪。葡萄牙当局在澳门实行鸦片垄断营销政策 ,引致与他国 (主要是英国 )鸦片商的严重冲突 ,并导致鸦片输华孔道由澳门至黄埔 ,又到伶仃的依次转移。澳门鸦片问题还引起清朝禁烟政策的几多演变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外国妇女进入中国口岸(澳门另说)的禁限政策,它是清朝闭关政策中较早形成的一个方面,根源于中西传统的若干歧异和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戒心。为此曾在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史上多次酿发大的争端,亦成为英国侵略者煽动对华战争的一个重要借口。鸦片战争之后,这项禁令遭废弃,反映了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退让,同时表露出国人西洋观的某些有意思的变化。而各埠对“西人进入”不同的心态反应及所引致的后果是另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释“北洋”     
"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习见名词,内涵数变。其源头古意仅是地域名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转成官职概念。北洋大臣的设置是清朝外交从地方到中央的转变,从南到北位移的过渡,在李鸿章之手,天津的屏障外交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到袁世凯的"北洋",含义再变,前此侧重外交和洋务的意味淡去,而更多地具有了军事政治派系的命意,进而成为中国主要统治集团的称谓。  相似文献   
7.
外国银行在华发钞的走势与列强的侵华路线相一致,从通商口岸深入京畿堂奥,从边疆商埠渐及内地城乡。外钞在华泛滥成灾,引起中国官绅商民的抵制,东北是中外攻防激烈的地区。近代时段,伴随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力谋收回金融主权,中外之间展开了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中方采取的主要举措有:颁行统一币制的法令章程;建立中国的银行体系;积极发行中国纸钞;直接限禁外钞。1934年的法币改革后,外钞基本退出中国的发行市场。货币战争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彻底取得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8.
18—19世纪之际,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先前和中国进行贸易的绝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淡出中国市场,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英国与美国仍能保持其对华贸易不坠,甚或快速发展。其重要原因在于,当西方对华贸易最重要的交换物品——美洲白银发生危机时,英美两国较好地解决了替代产品,美国依靠人参、皮毛等,英国先是依靠印度棉花,继而依靠鸦片重建对华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9.
论丁未政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未(1907年)政潮,是清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一次大爆发,晚清政局转换的一个重要枢机。但由于事件涉及到政坛最高层面的诸多人物,政争又在数地交错同时展开,使得政潮内幕当时就枝杈横生,帷幢重重,至于后来者的若干记述,则多有以讹传讹之处。在此,笔者试作论列,祈求指教。  相似文献   
10.
片面最惠国待遇在近代中国的确立郭卫东曾有西方学者将片面最惠国待遇视为“在条约中具有最深远的后果并成为外国人在华享有一切让与权的主要根据的条款”①。但对这样一项人所共知的重要条约特权的研究却相形不够,论者多限于一般性地转述条款内容,而对其在华确立的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