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兰章  郑晓 《文史精华》2009,(Z2):44-46
陈白,原名陈银,字雪如,1914年7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黑旗营村(现辛集市红旗营村)。1936年在邢台师范学校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民众抗日自卫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束鹿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科长,县抗日高小校长、滏北  相似文献   
2.
郑晓 《神州》2013,(15):62-63
对于人类来讲,舞蹈教育在生活美化与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全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舞蹈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文章着眼于师范类高校的舞蹈教育,概述了高师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现状,并针对所表现出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意在为师范类高校舞蹈教育的开展与优化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惊心动魄的七天七夜 1963年初秋,燕赵大地一片葱茏,高粱、玉米、棉花、山药等农作物长势良好,人们心里憧憬着丰收,但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悄悄来临。 8月3日夜,东北风吹卷着漫天乌云,笼罩了华北大平原,不一会儿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声雨声响成一片。到了4日早晨,雨没有停息  相似文献   
4.
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016年发掘所得大植物遗存中有水稻、菱、葡萄等。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墩文化其他遗址的动植物遗存材料的分析,初步认为采集、狩猎、捕捞占据双墩文化经济生活的主要地位,农耕应仍处于较为初级水平。比较起来,同时期的北辛文化生业发展逐步融入北方传统的旱作农业体系,而淮河中下游的青莲岗、龙虬庄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生业形态则更趋向于稻作农业,双墩处于南北交汇的过渡带上,其生业经济更近南方,但是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则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5.
马家浜文化的稻作农业研究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前对古水稻和水稻田的研究,研究者多认为其稻作农业已经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本文通过近年对杨家、马家浜遗址出土大量植物遗存的分析,推测马家浜文化稻作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始于马家浜晚期,水稻在此阶段成为主要食物资源.并根据对水稻粒型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马家浜晚期,粒型的增大出现一个飞跃,应与耕种技术的进步有关.粟的发现暗示着旱作农业的南传可能存在陆路的传播路线,是将来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