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广  邹后曦 《南方文物》2023,(6):270-276
<正>20世纪中叶,国际学术界开始对古村落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先后公布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和《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等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将34处村和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20世纪80年代,阮仪三先生等人组织开展了江南水乡古村镇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的船形杯及其制盐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九江  邹后曦 《南方文物》2009,(1):72-76,71
一.船形杯的考古发现 近年来,由于三峡地区盐业考古所取得的进展,船形杯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但是,关于船形杯的系统介绍却并不多,笔者在此作一简单介绍,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汉代石棺在重庆地区主要见于渝北、沙坪坝、永川、綦江、铜梁、璧山等区县,其中又以璧山境内居多.自1980年代至今,通过文物普查、征集、考古发掘等途经,在璧山县共发现汉代石棺18具.璧山境内出土石棺的墓葬类型有石室墓和崖墓,石棺可分为仿木石棺和崖墓石函两类.石棺表面画像丰富,以凤皇、双阙、伏羲女娲等最为常见.根据画像的布局,可将石棺画像分为未分格表现、布局对称、画像对称三类,体现出石棺画像由简单到复杂、有随意性到模式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安徽南陵出土部分青铜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12月,对重庆璧山县棺山坡崖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崖墓6座。其中三座保存相对较好,皆为长墓道、双重门框、近方形的单室崖墓。M1、M3各出土一具画像石棺,M5的墓壁装饰较精美。残存的随葬品以人物俑、动物俑等各类陶明器为主。根据墓葬形制、画像题材及随葬品组合判断,墓葬时代应为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情况,探讨了三峡早期铁器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提出了巴系铁器的概念,进而对三峡铁器的起源、三峡铁器与农业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从多角度对三峡早期铁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其年代为东汉末期,为严氏家族墓地中太守严颜的墓阙。乌杨阙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在还未彻底装饰成形时,因阙址基岩断裂,阙体发生了垮塌,造成了部分构件的损坏。  相似文献   
8.
青铜器矿料来源和产地研究,是青铜时代至关重要的考古问题,也是考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比较青铜器样品和矿床的Pb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行青铜金属原料来源的产地研究.为此,本工作利用MAT262固态离子源型质谱仪对重庆地区云阳李家坝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万州大坪墓群,开县余家坝遗址东周时期巴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和比值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合金中铅都为普通铅,而非放射性成因铅.实验数据反映出206Pb/204 Pb比值分布在17.4630 ~ 18.6960,207 Pb/204 Pb比值分布在15.5573 ~ 15.8490,208 pb/204 Pb比值分布在36.7828 ~39.3869,除了两个数据外,大部分器物铅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几乎重叠,显示了稳定铅源的存在.此外,这批数据与滇川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底苏和大梁子矿床数据分布范围相近,局部重合,表明其铅料来源与这一地区有着一定的关系.实验结果反映了重庆地区东周青铜器群在铅料来源上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说明了巴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独立的青铜冶铸业,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兵器和兵器工具是青铜时代中两类非常重要的青铜器,体现了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科技的发展水平。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含有8.20%的Sn元素,表明青铜合金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同时,这些大多数经过了热处理、热锻处理的青铜器,可以减少或者消除8相,或者形成小晶粒,都能够改变青铜的组织结构,有效地提高青铜合金的塑性。总而言之,余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兵器和工具中较多地使用了铸造热处理技术以及热锻冷加工技术,可以提高青铜器的塑性,这些表明重庆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已经掌握了利用热处理、机械加工技术提高青铜合金性能的技术,反映出该地在青铜器制作方面已经具备了高超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手段,检测分析了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和合金配比,发现青铜容器普遍含有较高的铅(7~22%),兵器含有较低的铅(3%左右),符合青铜器的铸造要求。另外,其中一件青铜甬钟含有13.86%的铅,表明这一地区在钟类乐器制做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