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谈相马的帛书。由有关专家组成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它进行了整理,写出释文,定名为《相马经》。《释文》刊于《文物》1977年第8期。同期《文物》并刊有谢成侠同志的《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的探讨》一文。十年来,再未见到有关这部帛书的研究。《文物》所刊这两文提出的看法便成为定论,被一些著作和论文所引用。  相似文献   
2.
从1900年敦煌藏经洞中大量经卷文书的显现于世,敦煌文献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在上世纪已成为国际显学。由于敦煌文献多用俗字书写,其中还有很多当时的俗语,又因抄录者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之书写潦草,错字及容易误识误解的地方很多。当学者们惊喜地从中挖掘关于文  相似文献   
3.
织女和牵牛分别是秦人和周人的远祖,首先由历史人物产生星座名,西周时再由星座名想到现实中相应的行为和相关的人。从春秋初期至战国初期以后,人们由星名的含义,进一步附加上了新的人物身份。朝鲜出土德兴里壁画墓就是织女同泰人有关的一个证明,《山海经》、《史记》中也有相关的证据。《诗经·秦风·蒹葭》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背景,诗中的情况同秦人早期居地汉水上游的一样。《周易》中有的意象也与牛女传说相合。战国中期至东汉末年是“牛郎织女”悲剧情节形成的时期.睡虎地秦简、汉魏诗赋和汉代画像石都是有力的证据。萧史弄玉和宝夫人叶君相会故事是牵牛织女传说早期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八十多年来校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的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校读法》,对校读法的概念、具体进行的方法、涉及的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校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的作用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校读法的基本形式,使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的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经历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行军二万五千里。《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早就在广泛流传,而且在1937年即通过美国记者埃·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而传于国外(见于该书第五编《长征》),  相似文献   
6.
胡世将《宋故感义郡太夫人程氏墓志铭并序》、米居纯《仁爱堂碑记》、杜定《宋拱卫大夫康州刺史田公墓志铭》、丁焴《张公迁葬记》等四篇碑记文不见于《全宋文》,这四篇碑记对于了解南宋初年陇南一带的抗金历史和一些杰出将领的英雄事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从散文的角度看,有的也十分感人。今予以辑补,供有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明代杨慎从诗歌的角度论《易林》的价值,以为"魏以后诗人莫及",晚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闻一多《易林琼枝》选录之,闻氏认为乐府诗和《易林》是"汉诗中的两大成绩",说《易林》与《史记》是"整个文学史二大杰作",钱钟书也盛称其文学上之意义。最可注意者,《易林》中"天女推床,不成文章"是说织女,而该书中三次引述的"夹河为婚"一首,也明显是写牵牛织女的故事。那么,汉代反映"牛郎织女"传说的诗歌不止《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易林》为西汉末年崔篆所撰,但《隋书·经籍志》以来于其卷数、作者的著录皆有错乱。作者或作崔篆,或作焦赣,或作崔赣。考其文多次言及西汉事,而不及东汉之事,其中有歌颂王莽德政语,则为西汉末年所著无疑。这也与文献中多处记载崔篆撰《易林》的史实相合。由此可见,汉代诗歌中咏"牵牛织女"之作,最早出现于西汉时代。  相似文献   
8.
古代较普遍的节日大体都是在农闲之时。“七”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反复”、“归来”的意思,故牵牛织女传说中以“七月七日”为相会之日。东汉中期以前,这一天称作“七月七日”,应劭《风俗通义》中最早称作“七夕”。乞巧之俗起于宫廷内彩女,因为宫廷彩女不可能突显爱情主题而庆牛女相会,因而由织女的“织”字引发出“巧”的主题,而开展“乞巧”活动。所以这个节俗传到社会上之后.妇女们借这个节日表达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等思想,但表面上仍以乞巧为主题,称作“乞巧节”。编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和乞巧歌》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七夕节的内容实际上十分丰富。或同牛郎织女传说有关,或同妇女的种种劳动有关。乞巧的方式也丰富多彩,各地不同,表现出两千年来广大妇女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9.
赵逵夫 《文献》2002,(3):124-140
《楚辞疏》的作者陆时雍,是明代末年思想比较深刻、有一定独立见解的学者和诗论家.他的《楚辞疏》论诗谈艺,多所会心,是明代楚辞学著作中有特色的注本.  相似文献   
10.
《剪韭轩诗文存》收目前收集到的郭晋稀先生诗作103首、回忆性散文5篇。郭先生本无意于文学创作,其诗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文章也多是回忆自己的老师,只有一篇是记在“文革”的狂风恶浪中坚守做人的底线、甚至坚持着党性原则的个别人的事迹,都是因为不能去怀而书之于纸。由这些诗作、文章可以看出郭先生高尚的人格、正直的品性和严谨的操守,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对人间真情的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