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坊(里),是唐长安城的基层行政单位,也是外郭城中商业市场,寺观庙宇、居民住宅的分布区。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各五十四坊总计108坊,东属万年县,西属长安县,布局方整对称,街衢宽直。这些坊(里)的名称和位置,宋人宋敏求《长安志)中已基本载明,成为研究唐长安城坊的权威性著作。但此书的宋刻本早已失传,现在通行的是清乾隆四十九年毕沅任陕西巡抚时所刻印的灵岩山馆本,此本朱雀门街西  相似文献   
2.
拓印溯源     
拓印,也称捶拓,传拓,是用纸和墨将碑刻、铜器、砖瓦、货币等器物上的文字,花纹印制下来的一项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拓印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金石、书法、碑帖、版本等提供了资料。即使在今天的文物、考古、工艺、美术工作中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那么,拓印技术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同我国许多传统技艺一样千百年来,拓印只是通过实际操作中的口授身教而流传,很少有系统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公元1785-1850)福建候官(今福州)人,字元抚,一字少穆,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清道光十七年任湖广总督,次年为钦差大臣,于广东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并严设海防,屡败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西安西郊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唐代手绘经咒绢画,(详见《文博》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西安发现的唐经卷》),经故宫博物院修复工厂的协助,现已将这幅绢画修复完成。绢画是在墓中的一个铜臂钏里发现的,钏上焊有一个半圆形的铜盒,高约4.5公分,宽约2.4公分,绢画卷叠塞在盒中。刚从铜盒中取出时呈深赭色,尚完好。由于当时未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延误了时间,致使送  相似文献   
5.
赵力光 《文博》2003,(3):65-67,72
《柳愔愔墓志》,友人相赠拓本,私人收藏,出土时间和地点不详。志盖为覆斗形,顶部24×24厘米,上篆书“柳氏淑女墓铭”六个字。四刹饰有花草纹。志高25.5厘米,宽26.5厘米,志文正书17行,行17字。柳公权撰,柳知微书。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湾子村出土5尊大型石质佛立像和4件佛像莲花座。佛像连座均高达2米以上。其中1件佛座前面刻有铭文,记此件释迦佛像雕造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这批造像与约同时期的山东青州龙兴寺造像和四川成都万佛寺造像相比,有其共同特征(如突出表现为大型立佛),也有其独特之处,被视为北周长安佛像的典型样式。这批佛像造型典雅,雕工精细,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是我国佛教造像由南北朝向隋唐过渡时期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7.
2003年3月,李林先生捐赠给西安碑林博物馆汉画像石三块及石灶一个。据李先生见告,这些画像石为2001年1月陕北绥德义合乡贺家沟一汉墓出土。今考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见的宋若昭墓志,给我们再现了唐代宫廷中这位传奇女子的多彩人生,宋若昭作为两《唐书》后妃传中唯一一位以内学士尚宫入传的女官、才女,历六帝40余年,尤其是其姊妹共同撰写的《女论语》一书在后来女教中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比较碑传和史传的差异,可以全面地整合出宋若昭及宋氏姐妹的事迹。墓志中记载的宋氏姐妹的事迹补正了史传中的有些问题,对研究唐代宫官及女性史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八七年七月,陕西省长安县韦曲北原南里王村核工业部二○六所工地在施工中发现唐代墓葬一座,内有壁画。施工单位随即报告文物管理部门、西安市文管会及陕西省博物馆派员进行了清理、揭取壁画,现简报如下。一、墓葬情况该墓位于长安县韦曲镇北原上南里王村附近,距长安南路约200米,墓向正南。墓葬形制为竖井式单室砖墓,墓门上端距地表7米。墓门高1.85米,宽1.17米,甬道长约3.8米,地面以上1.3米处,两边各有突出的砖楞一道,宽0.14米,甬道为拱形券顶。封门用青砖八字形叠落,部分砖已倒向甬道内,口部约有1米厚的淤土。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长安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地理起点,又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中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的位置,因此在这场外来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往往得东渐的佛教文化风气之先,而在多元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兼容并蓄,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进而对四周产生了影响力颇为深远的多层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