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贤考据就是对乡贤的履历、功绩、乡里、封爵、官职等进行钩沉、考证,作为一种学术手段,为明清时期编撰乡贤传记、厘定乡贤祠祀提供准确历史信息。从事乡贤考据者主要有地方官员、地方士人和乡贤后裔,虽同是考据,但各自有着不同的旨趣和情怀。从学术特点看,乡贤考据以史、志为根本,重口碑乡评,主张考证必有所据,与"乾嘉考据"既有不同,亦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老吾之老:明代官吏养亲问题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继承历史上官吏任职的地域回避制度,绝大多数官吏为官之地都远离家乡,由此造成"为官"和"养亲"之间的难以兼顾.在"以孝致忠"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二者之间的两难必须予以解决.移亲就养、分俸养亲和辞官终养三种措施就是明代官吏解决养亲问题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3.
明代庙制建立于洪武时期,以后屡有变革。而藩王继统是引起庙制变革的主要因素,如永乐、嘉靖二朝,尤以嘉靖朝的庙制变革为巨。永乐篡权夺位的政治斗争,反映在庙制变革上首先是永乐皇帝排除建文一系,重构宗庙象征的帝系传承,明代宗庙帝系残缺由此开始;其次,永乐迁都也造成“一国二庙”的双庙制出现。嘉靖时期庙制变革以“大礼议”为起点,持续了二十多年。嘉靖庙制变革包括两个阶段:世庙与太庙并存;兴献帝“称宗入庙”。与此相联系,宗庙形制经历了“都宫之制”和“同堂异室”的轮回。  相似文献   
4.
族会系指宗族内部举行的祭扫、会食、团拜等礼仪性聚会与联谊活动。明清士庶在宗族发展情况下,倡导族会,其类型可分为祭扫之会、饮食之会、团拜会与宗族会讲。每种可单独举行,也常见与其他族会重叠、依次举行。举办族会主要根据宗族的族情,采用按丁醵金、亲房轮值与集股立会等不同方式。各地宗族对族会的经营、维护乃是实践"亲亲"之道,旨在通过沟通宗族情感、强化宗族认同,从文化心理上改善宗族关系,以期淡薄、疏离的宗亲关系变得浓烈、温情,从而实现宗族凝聚。  相似文献   
5.
明代乡贤祠祀系统是由乡贤祠与乡贤专祠组成的双轨制体系。乡贤祠是合祀,属于一种常规典礼;乡贤专祠则是特祀,用以祭祀杰出乡贤,是常典之外的特殊典礼。不同于乡贤祠的地区分布均衡、规制统一,乡贤专祠在全国分布极不均衡,建祠模式、运转方式等复杂多样。作为王朝政教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乡贤专祠必然承载着政治教化的使命,但地方士绅、乡贤后裔往往在乡贤专祠的政治教化意义之外赋予其另外的意义,表达他们的诉求,实现他们各自的目标。故明代乡贤专祠的发展、乡贤文化的繁荣,其背后交织着多种社会力量,这些社会力量深刻影响了明代乡贤专祠的建立、维持等实践状况。  相似文献   
6.
屠钓之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钓之禁是指我国古代统治者令天下在某一时间或某一段时间内不得屠宰牲畜、采捕鱼鳖、弹射飞鸟,等等.如<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正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天飞鸟,无麛无卵".三月,各种网具和捕兽毒药"无出九门".  相似文献   
7.
明代郊礼经历了由“分”改“合”、由“合”变“分”的曲折过程 ,郊礼改制主要发生于洪武、嘉靖两朝。洪武朝改天地分祀为天地合祀 ,使礼仪简化而易行 ,反映了明太祖“重本尚诚”、不事虚文的政治现实主义。而世宗改天地合祀为天地分祀 ,并通过郊祀配位和明堂配享 ,使郊礼改制成为推动兴献帝“称宗入庙”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明史学会、辽宁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0—24日在大连召开,与会代表160余名,提交学术论文120余篇,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学者就“明史研究和明代东北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和广泛交流。下面将从史学理论、政治及政治文化、社会与学术、经济史、边疆与中外关系等方面总结大会研讨内容。  相似文献   
9.
赵克生 《清史研究》2022,(4):92-105
乡贤冒滥是明清社会共有的社会问题。明朝的治理是“运动式的”,往往是一时之举,收效甚微。而清朝采取了不同于明朝的治理模式,主要从抑制或打击滥准乡贤、滥请乡贤与滥保乡贤等行为入手,注意“因案立制”,致力于治理的制度化建设。清朝多措并举,协同用力,形成体系化的治理格局,完成了清代乡贤管理体制由“前明旧制”到“国朝新规”的转换,从而比较成功地根除了乡贤冒滥之弊,基本重建了乡贤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使乡贤祠祀一定程度上回归了重视学行、师范的“乡先生”祭祀传统。  相似文献   
10.
《明史·汪道昆传》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