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乾隆年间,新疆伊犁准噶尔部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被平定后,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防务,清政府先后从内地调遣满、达斡尔、索伦、锡伯、察哈尔和额鲁特蒙古官兵携眷迁移到伊犁地区驻防,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其中满营有二,一为惠宁城满营,二为惠远城满营。惠宁城满营,设领队大臣一员,协领四员,佐领十六员,防御十六员,骁骑校十六员,委前锋校十六员,催总十六员,领催、前锋、马甲、炮手共八百员,匠役八十员,步兵六百员,养育兵二百员,驻惠宁城(今称巴彦岱),系从西安满营调遣。惠远城满营,设领队大臣四员,协领八员,佐领四十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 ,乾隆二十七年 ( 1 76 2 ) ,清政府决定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 ,在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全疆各地 ,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为了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 ,清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戍边移民 ,从 1 8世纪 6 0年代开始 ,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移驻伊犁 ,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 ,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满洲兵驻惠远、惠宁两城 ,锡伯、索伦、察…  相似文献   
3.
满族谚语是满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满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众所周知,清王朝覆亡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满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而改用汉语汉文,从此,在满族文化艺术领域里,本民族特色日见模糊。例如,就其民间谚语来说,在满族中现在流行的大部分均为汉族谚语。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断定满族没有本民族的谚语,我们恰恰可以断然下结论:满族启古就有自己的谚语;满族的谚语蕴藏在他们所遗留的满文古籍文献之中,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反映生活习俗,又表现政治经济等方面,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而得以流行。近几年来,我们在翻译、整理满文古籍和满族民间文献资料过程中,搜集到数量不少的满族谚语。虽然有的谚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特色,但究其渊源,大部分来自民间,就是后人记录时赋予了书面语特色。  相似文献   
4.
满族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在和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边疆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民间文学在其文学艺苑中独喷异香,而在民间文学花束中有一朵奇葩,这就是闻名国内外文坛的《尼山萨满比特赫》(比特赫:满语书之意)简称《尼山萨满》。本文根据一九六一年莫斯科出版的版本,对国内外对《尼山萨满》的研究情况、《尼山萨满》的故事梗概、《尼山萨满》中宣扬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故事中所反映的满族生活习俗等,作一简单介绍。谬误之处,敬期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