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78年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崇礼县石嘴子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4年5月地、县文物工作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复查。遗址位于石嘴子村南200米的梯田上,破坏较为严重,中部被一条东西向水沟隔成南北两块,面积共约60000平方米。从梯田剖面上观察,文化层厚约0.7—1.95米左右,在遗址的地表面上,可看到明显的圆形灰坑和大量的陶器残片,以及磨制精细的石器。两次考古调查,采集到许多石器和陶片。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1989年6月初,河北省涿鹿县大堡乡祁家洼村村民在挖自来水管道沟时发现一座元代砖室墓。进行了简单清理,现将情况简介于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位于祁家洼村西南祁正义农民的院墙下,墓室保存较完好,为半圆形穹隆顶砖券墓。由墓门、墓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门为砖券拱形顶,方向正南北,门宽65、高78、进深54厘米。封门先用大石板封堵,而后再用不规则小石块封严实。  相似文献   
3.
<正> 赤城明代墓葬群位于马营乡马营村西北约2.5公里处车家沟北及松树岭的坡地上。面对纱帽山,东北有白河(季节河)从墓地旁边流过。 1989年,该村村民盗掘了这处墓地的三座墓葬,墓室顶部均掘开一个小口。其中两座墓葬内的棺椁及棺内人骨架被翻动,一些随葬品被盗出。后被公安机关破案追回,现保存在县博物馆。1992年7月19日—8月1日,张家口地区文物管理处与赤城县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清理。墓  相似文献   
4.
明初,成祖朱棣率六军亲征漠北,五幸宣化府,对宣化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概述了永乐帝亲征大军的六军组织情况,当时宣化府都司卫所的军事组织状况,宣府都司在永乐帝亲征漠北军事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对宣化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蔚县古为代郡,北周时称蔚州,历史上为塞北交通要地,经济繁荣,人荟萃,佛教化较为兴盛。至今蔚县境内仍保存有辽、元、明、清各时期的寺庙建筑百余座,名的有南安寺、玉皇阁、释迦寺、灵岩寺、关帝庙、华严寺、真武庙、重泰寺、地臧寺等等。  相似文献   
6.
元中都遗址认定及其历史考古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张北县城北15公里处有一古城遗址,俗名白城子。《口北三厅志》记载:“此城,土人名插汉巴尔哈逊城”①。插汉巴尔哈逊系蒙古语,意为“白色的城”。两个半世纪以来,白城子一直被地方史志界考定成“北羊城”辽朝北方交易牲畜的市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相似文献   
7.
<正> 1983年4月下旬,河北省怀来县桑园乡桑园村民在村北1500米处的自留地里栽植葡萄秧挖坑时,发现了一座被石块复盖着的砖砌墓(编号为M1)。随葬品(均瓷胎未施釉)巳被取出,墓室却遭到了严重毁坏,其形状和结构已不清,县博物馆闻后,即派人征集了这批瓷胎随葬品,现介绍如下: 瓷案1件(M1:1)。长方形,案中央微凹,四边出沿,案下有支架,支架呈椎状。应为明器。长12.8、宽6.6、高3—3.2厘米(图一,1)。 瓷椅2件(M1:2)。形制相同。椅由靠背、座面和椅腿组成,为明器。长3.6、宽3.5、通高3.7厘米(图一,2)。 高颈凤首瓶1件(M1:4)。做工细腻,颈上部有一凤头,作仰首状。另在头的两侧各附有小圆饼1个。高颈、斜肩,肩部有一周凸纹,小鼓腹,矮圈足外侈。通高26.4、口径3.2、底径8厘米(图一,5)。  相似文献   
8.
<正> 1988年10月28日,涿鹿县西二堡乡谭庄村农民在村南1500米处挖树坑时,发现一处辽代墓葬群。农民李英、李爱二人当时就把其中的一座(编号为MI)墓室顶部揭开,并将底部翻乱,石棺被推倒,棺盖被砸碎,砖雕门、窗被毁坏,多数随葬品被取出。我所得知情况后,速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因时近冬季,无法进行抢救性清理,只采取了保护措施。1989年9月19日至30日,我们会同涿鹿县文管所进行清理,现简报于后。 一、墓葬概况 该墓地位于涿鹿县西二堡乡谭庄村南1500米处的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略呈斜坡状。地理形势为北依黄阳山,南傍桑干河,东距县城4公里,宣蔚公路从墓地东南侧穿过(图一)。  相似文献   
9.
贺勇  刘海文 《文物春秋》2002,(3):20-24,50
1990年秋,张家口市宣化区文保所在下八里村清理辽韩师训墓时,在农民家中征集到墓志一方。据当事人讲,墓志出土于村北,同出有石棺和石人头像,石棺内存放有骨灰,可惜均已无存。墓志上端抹角呈碑碣式,长43、宽35、厚5厘米。志石正、背两面均刻文字,正面15行,满行17字;背面9行,满行16字。字体为楷书(见拓片)。  相似文献   
10.
<正> 1990年4月中旬,河北省尚义县甲石河乡囫囵村农民曹永桢在自家院内挖自来水管道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编号M_1)。此墓发现后,已遭到严重毁坏。地、县文管所闻讯后,即派人前往作了现场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墓室因被掘开,故形制与结构不清。用石板构筑的石棺葬具也被拆掉大半,经我们现场复原,得知石棺近似长方形。长约2.3、宽约1.56—1.65、高约1.04米。石棺用大小略等的暗红色砂岩(此种砂岩出在该村西北3000米处的上红梁山上)石板构筑而成,一般为长方形石板,但也有不规则形。大的长0.97、宽0.58、厚0.06米;小的长0.74、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