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86年第11期《"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一文附表七所列"六齐"的三种解释,陈梦家、郭宝钧二氏栏下的前四个比例和第六个比例中,铜的比例数皆误增1,如"7:1’’应作"6:1","2:1"应作"1:1"等;第五个比例"7:2"应作"5:2"。梁津氏一栏,因手头无原文,不知是否有误,希望也予以复核。  相似文献   
2.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3.
晋侯苏钟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迄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一项目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在夏商周年代学方面作出新的开拓。项目已经设立了三十几个专题,其间一个很重要的专题是晋侯稣(苏)编钟的研究。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青铜器之一,出自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8号墓。1992年,该墓遭受盗掘,编钟的前14件流散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抢救收藏。编钟的最后2件留于墓内,经清理出土,1994年在发掘简报中发表。最近,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撰有专文,公布了前14件有关材料,并有详细的论述。这组编钟刻有长篇铭文,十分珍异,所以在邹衡先生最早提及之后,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钟铭标有周王纪年和一系列历日,在已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得未曾有,为探讨西周年代学的若干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不过,编钟及其铭文需要讨论的地方很多,学者见仁见智,看法容有不同。“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为了配合编钟的专题研究,邀请部分专家笔谈,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个想法获得《文物》编辑部的支持,又承上海博物馆提供编钟首件彩版(见《文物》本期封底),都是我们非常感谢的。  相似文献   
4.
扶风庄白村新出土的(冬戈)方鼎铭文有如下一句: 王(?)姜事(使)内史友员易(锡)(冬戈)玄衣朱(?)(衤金)(见《文物》76年9期57页)玄衣朱(?)(衤金)就是有朱(?)(衤金)的玄衣。(衤金)是衿、襟的古字,《说文》:"(衤金),交衽也"。(?)字从衣从(虎戈),是个前所未见的新字,需要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期刊发的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一文,将以往学者们释为“廿祀”或“廿司”的卜辞,重新考释,得出了“廿”应为“曰”的结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夏商周断代研究和甲骨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所载《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发表了很重要的资料.读后得益甚多.现在对该文所发表的中柱石铭刻的释文稍作补正.并对文末倒数第二段关于汉代西河郡地理的说法提些意见。  相似文献   
7.
说“口凡有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卜辞中屡见“■(即《甲骨文编》151页第6行以下所录之字)凡有疾”之语。“■”当从徐宝贵说释为“肩”,“凡”当从唐兰说释为“同”。“肩”字古可训为“克”。“肩同有疾”,意即能分担王疾,反映了古人认为尊贵者的祸咎能移给臣下的想法。卜辞中还有“克兴有疾”之语,应与“肩同有疾”同义。  相似文献   
8.
史墙盘铭解释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的发现,是解放后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一次发现。这群青铜器中的史墙盘,铭文长达二百八十四字,内容也很重要,尤其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盘铭中有一些不常见的文字和用语,释读起来比较困难。本文是对盘铭的初步考释,错误一定很多,希望同志们提出批评。先把盘铭的释文抄在下面(图一): 这篇铭文的前半篇是称颂周王朝诸先王和当时的天子的。最后提到的先王是穆王,天子当然是穆王的儿子恭王。所以这件铜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所出西周中期的鸟形盉铭文作出解释。文章同意"余某弗称公命"的"某弗"是双重否定的意见,指出全句是誓言的主体,意思是我遵从吾君的所有命令,认为"余自無则便身"是违背誓言的行为,是假设自己目无法纪,求一己之便。文章指出,从鸟形盉铭文看,"誓"和"辞"至少对文有别,发誓时所说的关于如果违誓应受何种处罚的话,可以另称为"辞"。铭文"曩余亦改朕辞‘出弃’"是"以前我也曾把我誓言中关于惩罚的话改为‘出弃’"的意思。器主"乞"当是"公"的异姓臣属,"乞"的立誓可能和"策名委质"之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郭店简《老子》与今本第13章“惊”字相当之字,当从白於蓝说释为“昔”,从文义看,此字应读为“荣”。“宠辱若荣”与“贵大患若身”的句式相同,“宠”字应从前人之说理解为动词。老子主张像常人宠荣那样宠辱,像贵身那样贵大患;“得之若荣,失之若荣”的意思是“得‘为下’若得荣,失‘为下’若失荣”,这两句是对“宠辱若荣”的解释。大概由於较早流传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荣”,就被後人误读成了音近的“惊”,导致了对此章文义的严重误解,老子的正面主张被很多人解释成了对俗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