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秦铠甲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孝 《文博》2002,(6):62-65,71
以前研究秦代铠甲,所依赖的考古资料主要是秦俑坑将士身上的陶塑铠甲。由此许多学者对秦代铠甲的类型、质地以及开合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推测和认识工作。而近年试掘的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青石铠甲,更是为秦代铠甲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直观的实物资料,从而大大扩展了我们对秦铠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蒋文孝  武丽娜 《文博》2011,(5):39-41
学者对《汉旧仪》中所记“旁行三百丈”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以文献记载为基础,参考秦始皇陵园的最新考古成果,认为“旁行三百丈”的确切含义是指地宫在不能向下挖掘时通过向侧面开挖“耳室”来增加“深度”的情况,耳室长度大约三百丈。  相似文献   
3.
2010年第6期《文物》公布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撰写的《秦始皇帝陵北门勘探简报》一文,简报了秦陵外城北门的最新发现与勘探成果,这一成果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秦陵外城北门的考古资料,而且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与其相关的秦始皇陵园的整体朝向,以及陵墓封土的高度等问题提供了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蒋文孝 《文博》2009,(5):35-39
对包括秦俑一二号坑在内的众多秦陵陪葬坑被焚原因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以秦末农民起义军焚烧说最为流行。本文根据实际发掘的考古资料,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秦陵陪葬坑焚烧系“秦始皇下葬时一种自焚的葬仪形式”——“葬仪说”是最接近事实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一号坑内的金属遗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对秦兵马俑一号坑内东北部后五方暴露的遗物进行了清理与提取,主要有兵器、车马器和杂器三大类共173件组,为秦俑秦文化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地走过了许许多多风云人物。秦始皇帝就是其中一位。别的不论,单就其死后的陪葬问题,就像一团欲拨还乱的迷雾,层层笼罩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探寻秦始皇陵及其附近众多陪葬坑的位置和内涵,是许多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秦始皇陵周围的许多重要发现,均是当地农民无意中所为。和秦俑坑一样,K9801号坑(即后来人们俗称的“铠甲坑”)的面世,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0007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之外900余米处,2001年8月-2003年3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建的始皇陵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陪葬坑的Ⅰ-Ⅲ区出土了双层棚木,厢板、立柱,垫木及大量的榫卯结构遗迹,并出土了铜水禽、原大陶俑和银、铜、骨质小件器物等。K0007陪葬坑的发掘为研究复原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建筑结构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我们对秦始皇陵园外藏系统及陵寝制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自1978年秦始皇兵马俑坑正式发掘以来,先后出土秦代青铜兵器上万件,特别是带有刻铭的戈和戟,引起了学者和专家的重视。2005年4月,我们在对秦俑一号坑后部的部分文物进行清理时,发现2件带有铭文的戈和戟,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新资料。其中一件为“十年寺工”戈,出土于秦俑一号坑T12G7中。该器长胡,曲援,长内上翘,援、胡均带有锋刃,阑侧四穿,内部有一个横长方形穿。器物保存完好,明亮如新,刃部相当锋利,胡部刃稍有小豁口。通长27厘米,援长16·9、宽3·1~3·2、厚0·5厘米,内长10·1、宽2·8~3·3、厚0·5厘米。出土时木朽迹犹存,尾部套有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