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探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铜时代有无失蜡法铸造工艺,曾侯乙尊盘是范铸还是失蜡法铸造,已成为热门话题。持失蜡法铸造观点者,理由大抵为,众多专家发表过许多论述其为失蜡法铸造的论文,且早经相关权威部门明确定论。而否定尊盘为失蜡法铸造的理由颇为直接明了,即尊盘上的范铸特征清晰无误,毫无失蜡法铸造的任何痕迹。2006年10月15日,来自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的专家从多个角度对尊盘进行了联合研究。经考察、信息采集、分析和讨论,再次一致确认曾侯乙尊盘的制作为传统范铸工艺。  相似文献   
2.
商前期青铜斝铸造工艺分析与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斝是一种酒器,夏代晚期已有出现,盛行于商到西周早期。关于斝的铸造工艺,前人也曾做过一些相关研究。我们通过对出土斝范的考古调研、对铜斝的实物考察和对其铸造工艺的模拟实验研究.认为黄冈博物馆所藏商前期铜斝是采用典型的三分法制作的。斝腹部凸起的棱角分明的兽面纹和柱帽上的涡纹,是在范面上制作出来的;斝腹芯和鏊芯是由芯盒制作而成;铸型不糊草拌泥也可单独阴干、焙烧并用于浇铸。  相似文献   
3.
商前期青铜斝的制模工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模是青铜铸造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献记载的缺乏,考古实物资料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界对陶模制作工艺的认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大量青铜实物的细致考察,发现大多青铜器上都有明确、整齐的范缝。为研究夏商之际的范铸技术,我们对商前期青铜斝进行了模拟制备,发现分型制模才是其制模工艺的主流,用此种工艺制模更加符合器物上的范铸特征。  相似文献   
4.
古代铜镜的透光原理一直存在争议,本作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古铜镜的透光效应与铸态曲率无关,而与铜镜在加工研磨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镜面曲率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各类铸钱工艺中,铜范铸钱是一项有代表性的工艺,但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未得到冶铸界主流学术圈的认同。我们通过模拟实验,验证铜范铸钱确实可行,并对有关工艺的发展作了探讨。1.引言铜范铸钱是一项重要的铸造工艺,它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西汉早期的半两钱时期,兴盛于西汉五铢钱时期。而自王莽之后,铸钱工艺转向以叠铸工艺为主,铜范铸钱工艺逐渐失去了其在小器物大批量生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铜范能否铸钱一直存有疑问。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古代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石范铸钱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范的出土在我国并不鲜见 ,青铜时代的许多遗址、墓葬中常有诸如刀、凿、锛、鱼、钩、斧、镞、钺、剑等的石范出土 ,质地有所谓砂岩、滑石、片麻岩、千枚岩等。承接传统青铜铸造技术而来的钱币铸造业中 ,石范的出土更多 ,尤其在汉初至汉武帝元鼎四年 (公元前 1 1 3年 ) ,主要使用于半两钱时期。然而 ,对于石范能否用于直接浇注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 ,石质范由于透气性差、退让性差 ,又含有结晶水 ,不能用于直接浇注。为了验证这一问题 ,中国钱币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鄂州市中心支行、鄂州市博…  相似文献   
7.
在商周的青铜器中,许多都铸有扉棱,但最早出现扉棱的青铜器,应该是商中期的圆形尊,而商早期所有的青铜器都没有扉棱.在西周的圆形尊中,除了没有铸扉棱的尊外,其余多是铸有三段扉棱.青铜器上为什么要铸造扉棱?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西周一些圆形尊的表面纹饰中,常出现翘起的牛角纹饰.这些纹饰是怎么制作的?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范铸模拟实验,使得上述两个问题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商晚期圆形鼎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早期鼎的足,与同时期斝及鬲的足一样都是锥形足。商早期鼎的腹底披缝,亦与同时期斝及鬲的底部一样,都是丫字形披缝。商晚期鼎的足多为圆形足,底部的披缝为三角形披缝。我们对商晚期的圆形鼎进行了范铸模拟实验。通过制模、制范及制芯工艺发现,铸鼎的工艺应该是从铸鬲的范铸工艺中演变而来。除此之外,还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出土实物的观察和做模拟实验的发现,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技术伴随其范铸分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引起铭文技术随之变化。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具体的发展脉络为:夏代青铜器制模、制范技术不规范,纹饰技术处于摸索阶段。商早期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已具成熟的工艺设计思想,在素范面压塑纹饰的"纹饰压塑技术"出现;商中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纹饰堆塑技术",且与"纹饰压塑技术"兼容并用;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达到顶峰。西周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无明显进步,纹饰制作技术显示退化趋势;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范铸工艺分型增多,纹饰技术发生改革,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相似文献   
10.
论商周青铜器与中国人的规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青铜器的型体制作,靠的是原始机械造型,不是靠雕塑造型。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制作,靠的是几何造形,不是靠任意绘画技巧造形。在这些工艺的操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按规矩制作出的青铜器纹饰,属于规范纹饰。只要掌握规矩,虽隔千里可制作出相同的青铜器。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