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第一次到台湾是在1998年,2004年春夏之交,又应邀访问一个月。其间,乘火车南下,单身一人从台北到花莲、台东、台南、屏东、苗栗等地旅行一周。每到一地,就会有一位当地朋友按预先的约定,到火车站接我,带我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第二天,我再继续乘火车南行。下一站又有一位新朋友应约在车站等候我。于是新一天的旅程又开始了。这些都是我的一位热心的台北朋友C先生的精心安排。我于是享受到了一个漂泊者的感受,每天用笔记本电脑把当天的新鲜见闻记下。2006年底又去了第三次,也是每天写下旅行日记。两份日记总共约有十万字之长。  相似文献   
2.
萧功秦 《炎黄春秋》2010,(11):39-42
<正>《炎黄春秋》今年第10期发表了李维民先生《清末新政"破产"的教训》一文,对拙文《从清末改革想到当代革命》(今年第4期)提出批评和商榷。李先生认为清末改革的失败原因,并非我所指出的"在危机沉重压力下,清王朝无力驾驭大幅度的急剧变革",而是因为清末改革"搞得太晚,太慢,太假了"。恰好拙著《危机中的变革》一书即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该书的主题即是谈清末改革,我为该书写的《再版序》解释了为什么专制帝国的改革难以成功,可以作为对李维民先生批评的回应。相信这场一百年前的充满矛盾与困境的、复杂而丰富的改革运动,会引起当代国人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萧功秦 《炎黄春秋》2012,(2):60-61,59
作为二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民间社会思潮的一个观察者和研究者,我想对宪政社会主义思潮谈一些想法。应该说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潮是一种最新的民间学术思潮,相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自由主义,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出现的新  相似文献   
4.
电视里的前"总统"李登辉今天是来台湾的第4天。早上坐在床上看电视,第一个感觉是,台湾收不到中国大陆的中央台。这很可能是陈水扁当局"去中国化"的一个手法。尽管如此,此地仍然可以收到香港的凤凰  相似文献   
5.
对日俄战争的双重历史误读马国川:现在有很多人对辛亥革命颇多微词,因为据说清末新政开展得很有声色.那么,清末新政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萧功秦:清末新政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庚子之变后,危机四伏的统治者已经痛定思痛,在整整11年里,改革全方位推进,而且反对派很少.在1908年之前,一向被视为保守的慈禧太后是最积极的,经常下旨催促,只怕大臣们提不出建议来.亨廷顿说过,处在危机感当中的统治者,要求改革的良好愿望要超过一般的民族主义者,因为他想用良好的表现来换回他在臣民当中的合法性.制战的判点对抗.  相似文献   
6.
得知堂哥萧功伟于2010年2月26日在南昌逝世。心中感慨万千,总觉得一言难尽,要写一点东西纪念他。1973年那年,我在上海一家工厂当工人,曾请假去大西北探望在敦煌的七哥萧默(功汉),再沿着南方铁路旅行到江西,我专门到江西分宜县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仲春我在台湾访问了一个月。这段日子正值民进党开始其第二次执政,人们的选战激情渐趋平静,两岸关系处于新的敏感期。台湾知识分子在思考什么问题?台湾学者与普通民众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台湾民主转型有什么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尽管海峡两岸都进入了信息社会,但人们关于对岸的理解,仍经由既存观念的不自觉过滤。在台湾的日子里,我有意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尽可能聆听他们的想法。即使晚上12点返回寓所,我也会把当天的感受记录下来,有时要写到凌晨2点,因为第二天还有新的思想交流在等着我。日记记下的是我对一个真实的台湾的观感,包括自己在台湾的讲演与交流中表达的思想以及台湾朋友的反应。可以说,本文并不是一般的台湾观光日记,而是一份访学者的思想实录。两岸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交流与碰撞,在四年后的今天,或许仍然会引发读者的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晚年怕死怕到了极点。他对医生,就像乖小孩对父母一样听话;而毛泽东越到晚年越是固执,即使身体不适,也不愿意看医生,说他就是"不信邪"  相似文献   
9.
(第一天)上午10点多钟,在台湾大学综合大楼听上海学者S君所作的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讲演。S君是我多年的朋友,谈的是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分化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代言人的问题。他运用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来台的第三天。早上起来后去餐厅,才知今天是周日,没有供餐,于是到门房打听如何买早点。看门的女士得知我还没有用餐,先问我会不会开摩托车,说可以借她的车上街购餐。我说我不会骑。她就让我看一下门房,她上街去为我购餐。想起昨天晚上,那位吃饭时认识的大学生特地打电话给我,问在生活方面是不是需要什么帮助,就觉得台湾人确实是有很可亲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