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恰是武周时期,唐朝对东北治理力度弱化,大祚荣啸聚靺鞨以及灭国的高句丽等族众,在东牟山建立新政权,并致力于向南发展。但唐朝于开元五年在辽西重设营州和增立平卢军使,迫使大武艺以降的渤海由原来的南向发展转变为向北进攻拂涅、铁利诸部,后又与黑水靺鞨发生战争。但由于黑水靺鞨与唐朝联合,使得渤海国北进受阻,渤海不得不依靠突厥力量分别在西向和南向两个方向与唐朝作战,不过很快突厥衰落,渤海主动与唐朝交好,恢复和平局面。大钦茂即位后则延续大武艺时期的北进战略,这次向北征服了拂涅、越喜、铁利靺鞨部落。此外,大钦茂还将都城由显州迁至上京,都城迁移标志渤海北进战略正式确立。此后渤海国的疆域拓展则主要集中于北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苗威 《安徽史学》2017,(6):17-25,37
公元前1046年—前108年,朝鲜半岛上前后相继,存在着两个以"朝鲜"为号的政治实体,前者的王族是殷人箕子及其后代,称为箕氏朝鲜;后者的王族是汉人卫满及其后代,称为卫氏朝鲜。相对于半岛而言,朝鲜的建立者属于东迁的幽燕之人;政权建立后,与古代中原王朝是明确的"侯国"或"外臣"关系,在政治伦理中属于治内之地;朝鲜灭亡之后,其故地长期由自汉至唐的中原王朝直接管理,自7世纪末,新罗、高丽、李氏朝鲜次第建立,并持续北拓,逐渐领有古朝鲜故地。对"古朝鲜"进行深层考察有助于明辨被混淆的古今。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朝鲜半岛著名的史学家金富轼在其《三国史记》中 ,虽然把高句丽与百济、新罗同列于“海东”三国 ,进行平行载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势之必然 ,在情理之中 ,但其高句丽观在《高句丽本纪》最后的论赞中得到了清晰准确的诠释 :高句丽是中国的割据政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中国边疆学成熟的标志以及显性的必要条件。历史上,边疆在中国文明的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积累了系统而丰富的文献史料以及多角度的理论探讨。近30年,围绕边界、治理、安全以及利益等问题形成了系列话语,并突显了传统与现实交织的困惑以及与周边邻国的话语体系交叉的困扰等特点。建构符合中国边疆历史,服务于中国边疆现实的话语体系,是中国边疆学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定安国考论     
渤海国为辽所灭之后,其遗民聚合形成了诸多反辽势力,定安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虽然国小势微,但由于地缘关系,定安国在当时宋、辽、女真、高丽诸势力的角逐与交往中仍然引人关注。通过定安国假女真使臣之手附表于宋、与宋联合制衡辽等事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透视当时的东亚关系,对于准确把握10至11世纪的东亚关系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白山"名称的辨析,本文认为不成山是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其含义即是色白似盐而不成.徒太山、太白山等是长白山的别称,而盖马大山、单单大岭是指不相同的山脉,与长白山无关.<三国史记>中的"太白山"和<三国遗事>中的"太伯山"之所指皆不是长白山."白头山"与"长白山"在朝鲜文献中含义较为复杂,但当指称中国境内之长白山时,二者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由于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存在迁徙和分化,山戎与东胡的发展也是动态的。远古时代山戎是我国东北三大原始族群之一,"古山戎"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人,殷人的北渐使古山戎受到冲击,至周时在古山戎活动区域内出现东胡、孤竹、令支、屠何、山戎诸族。东胡在地域上继承了古山戎,但自周始,其与山戎是二个平行的部族。齐桓公北伐之后山戎不见于史籍,东胡则渐趋强盛。至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灭。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古发现,可以洞悉高句丽墓葬形制和陪葬习俗,但是对于高句丽葬俗却必须配合文献材料,方能做以全面了解。在《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高句丽人有着将死者就地安葬于死亡之处的独特习俗,尽管不能确定这种习俗是否延续于整个高句丽历史,但在其前期是的确存在的。此时,高句丽人虽有嫁娶之时"便稍作送终之衣"的"厚葬"传统,但并不代表其人在世之际便开始营建自己的墓冢。高句丽人有停丧传统,实则是在等待自己墓冢的修造,盖因其人是在死亡之地修墓安葬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金石记载的考证,认为高句丽的"平壤城"有上平壤、下平壤、南平壤之别,"上平壤"由《好太王碑》所载之"下平壤"推导而来,313年之前的"平壤城"是上平壤,即今集安市区。此后,尤其是334年故国原王"增筑平壤城"之后的"平壤城",皆是下平壤,位置为大同江北岸今平壤市区的长安城故址。"南平壤"之说首见于《三国史记》,位置为今长寿山城南的平地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乐浪郡治朝鲜县初址并不在今土城洞,而是在卫氏朝鲜故都王俭城的旧址之上,而王俭城位于清川江之南,这从<史记>的相关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随着高句丽势力的扩张,浿水之名亦由北而南,今清川江由"浿水"更为"萨水",而浿水所指亦变为大同江,约在太祖大王执政之初,即公元1世纪中叶,乐浪郡的统治中心南移至大同江南的土城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