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苏奎 《四川文物》2007,(2):86-89
学术界对“A型曲柄短剑”的认识尚且模糊,以至于对其命名、功能及使用方式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作者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形制观察和出土状态分析。以及与西南夷系统和中原系统青铜短剑的比较研究,初步认为“A型曲柄短剑”是作为剑的复合型器物,即具有剑、戈、刀等多种功能和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邛崃市文管所收藏有一枚东汉晚期的三段式神仙镜。本文在对比相似铜镜图像的基础之上,详细解读该镜的图像内容、构图蕴意和艺术风格。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四川地区发现的三段式神仙镜。  相似文献   
3.
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出土材料,对西南夷地区的三叉格铜柄铁剑进行了类型学和分期的初步研究。认为三叉格铜柄铁剑从Ⅰ式到Ⅳ式是逐渐变化的,无论是剑柄样式还是剑格上的纹饰,前后均有明显的承袭关系,尤其纹饰由简单变为繁缛。而这种变化反映了早、晚两期使用民族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影响下,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出现了西王母陶灯。这类器物有两种类型:单体式和组合式。它们分别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两个地域子传统,有着各自的构思来源和发展体系。西王母陶灯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不仅是四川汉代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四川汉代西王母图像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研究,巫山麦沱M47所出“西王母俑”应该是“西王母陶灯”,其时代为“东汉晚期”。M47的时代也应该是“东汉晚期”,而并非原报告所定的“东汉早期”。该器物不是生活实用器,而应为祭祀或殉葬的明器,祈求通过西王母神来引魂升天。  相似文献   
6.
苏奎 《华夏考古》2011,(1):99-103
本文通过对邛崃三段式神仙镜上铭文"九子"、"西母东王"和"妻元女"的用典研究,来揭示该镜铭文所反映的思想及背景.  相似文献   
7.
苏奎 《四川文物》2020,(4):57-64
近年,在四川崖墓当中发现了新奇、罕见的陶翼虎,年代为东汉中晚期。陶翼虎背部方形或者圆形的孔洞模仿自商周时期的铜虎尊,显然,其用途应为陶牺尊,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陶器座;其羽化造型的思想渊源来自两汉时期的升仙思想,既有本地因素的直接影响,也有关中因素的间接影响;其写实的模塑表现方式与本地崖墓当中的动物俑完全一致。总的来看,四川汉代陶翼虎是融合了早期牺尊造型、本地升仙思想和陶俑艺术的复古创新产物,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类器物被随葬于崖墓当中,不仅是仙境模拟之物,也反映了个别墓主人的思古之情。  相似文献   
8.
经考察可知,以往被认为是"麒麟"或者"獬豸"的独角山羊,实际上是源自西亚、中亚一带的高山动物—羱羊,其俗称还有大角羊、北山羊和野山羊等。它在长安城内马珂上的出现,既是西汉中晚期祥瑞、升仙思想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车马赏赐附属物的羱羊纹马珂,出现在南方汉文化区和北方匈奴文化区,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见证。总的来看,汉代羱羊纹马珂的纹饰来源、器物流通都与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9.
1996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发掘了6座保存较好的汉代竖穴土坑木椁墓[1].这些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并且存在一墓多椁或一椁多棺的合葬现象.其中,M1与M7、M8、M9为Ⅰ型木椁墓,被置于同一个长方形竖穴墓坑之中,属于同一墓葬的四个椁室.它们之间用生土或熟土隔开,每个椁室内放置1~2具木棺.因而,似乎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家族内几个家庭的多人二次合葬墓"[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