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16-18世纪,日本从一个地方武士特权阶层和首都贵族主导的社会,变成了新兴商人和平民逐渐掌握权力的商业化社会。一部分以教授汉文为生的儒士,凭藉其文化优势占据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有“颂华”和“贬华”腔调之分,但实质立场都是试图将儒学从中国背景中剥离。从而把中国古代圣人之“道”日本化。另一部分以中医谋生的儒士,在其医学研究中体现了清代学术的影响,比如新汉方考证派的兴起。总之,相比兰学对日本现代性影响被过分夸大,本文认为儒学影响了18世纪日本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一、清代科举之演进 清代(1644~1911年)乡试与会试反映出官学施行之教育。此类国家高等考试分为三部分。首场考生为文三篇,以四书文句为本;另据五经之一为文四篇。次场根据《孝经》一段写论一篇,并答覆判语及诏诰表题。末场考生须对公共政策、历史或经学的五道实际问题作答。表一列出乡试与会试中此类题之安排。自1384年(编者注:明洪武十七年)起,首场即重四书,轻五经。此外,考生须回答四书之题,但可就五经中择一专经,仅对该经之文句阐论。 表一 清初科举形式(1646~1756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