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缘安全视角下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及其优化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边界长期以来都是政治地理学研究中的突出主题。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涌现大量毗邻国家之间的次区域合作,同时非传统边境安全异常突起。为此,国家边界由单一的维护传统边境安全的功能转变为同时维护传统边境安全、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及保障非传统边境安全的三重功能。这三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且相互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在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形成梯级决策模式、合理定量化评估及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协调机构来优化组合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地缘战略的主体间性——兼论中国地缘战略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志丁  刘卫东 《人文地理》2016,31(3):122-127
主体间性一词是20世纪西方哲学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多方面的问题。简单来说,主体间性就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主体间性具有物质性、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其存在于集体主体之中,可以通过"教化"获得。据此,本文通过对四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即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的历史分析,挖掘了隐含在其中的主体间性。并以美国对苏联和中国实施的地缘战略围堵为例,通过分析同一地缘战略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结果,表明了地缘战略的构建、制定和实施都必须遵循主体间性。最后根据主体间性提出中国未来地缘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3.
次区域合作研究方向的变迁及其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次区域合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短短20年的发展中,次区域合作研究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转变:第一次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第二次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效应研究;第三次是次区域合作的非经济影响因素及非经济领域合作研究。三次研究方向的转变都有其深刻的背景,体现了次区域合作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次区域合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次区域合作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其相互影响、理论解释和次区域合作的均衡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政治地理学以其宏观的思维模式、鲜明的理论格调和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敏感关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政治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不温不火。政治地理学的这种发展状态明显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复杂的政治地理位置不相符。本文以最近召开的两次"地缘环境"研究研讨会为背景,简要回顾我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历程和早期地缘环境研究的概况,从探讨地缘环境涉及的基础性的概念出发,初步给出了地缘环境的定义、构成、分类、空间尺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民心相通”的强调,针对地缘社会中各种行为体的研究需求愈发迫切。柬埔寨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样板,但中国在此的项目也并非一帆风顺,地缘社会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非政府组织是当地地缘社会中的一个关键行为体和核心要素。因此,本文以柬埔寨的非政府组织为例,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观察和访谈以及二手文献资料和数据,考察中国在柬埔寨的柴阿润水电站项目中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及其得以形成的机制因素。解析地缘社会环境可以帮助识别中国行为体在“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因素,推动海外项目在当地社会顺利落地和融入。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引致北极海冰消融,世界大国的北极能源竞争愈发激烈。厘清各国能源贸易关系,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积极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避免北极地区出现“公地悲剧”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大北极国家概念,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大北极国家能源贸易网络的演进过程及其多维邻近性动力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网络总体趋向稠密化,其供应重心向西偏移,消费重心向东转移,产销空间高度分离。②网络表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步形成以美加俄为主导的“三极”格局。③网络的三大子群日益显现,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攀升。④网络演进过程受多维邻近性动力驱动,经济差异是主要内生性动力,地理邻近性是重要自然基础,组织邻近性是主要推动力,文化邻近性的作用趋向弱化,制度邻近性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国需抓住大北极能源贸易网络消费重心东移的契机,加速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大北极国家建立“三环”能源合作体系和高效稳定的能源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