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引言陈庄遗址位于鲁北平原的小清河北岸,隶属于高青县花沟镇。北距黄河约18公里,东北距高青县城约12公里。遗址坐落于陈庄村和唐口村之间。该区域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经勘探,遗址东西长约350、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2008年至201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其进行勘探和发掘,确认该遗址为西周城址及东周时期的环壕聚落,发现大量灰坑、窖穴及房基、道路、水井、陶  相似文献   
2.
许多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的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的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脱水的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的出土饱水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的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胡东波  常怀颖 《文物》2012,(6):57-64
2010年初,北京大学接受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的捐赠,入藏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珍贵秦简牍。这批秦简牍的保存状况较好[1],课题组决定组建发掘组,集中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人员,对竹简进行室内发掘整理,在完整保存简牍信息的基础上,对简牍的堆积状况、编连、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记录,尽可能多地提取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4.
常怀颖  王恺  张琼  王寅娟  胡东波 《文物》2012,(6):32-44,1
2010年,北京大学受捐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秦简牍。同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对这批秦简牍进行了室内发掘清理与保护工作。共清理出竹简751枚、竹牍4枚、木简21枚、木牍4枚、木觚1枚、木骰1枚,为传统田野发掘原理运用于简牍室内发掘以及简牍类遗存的科技检测等积累了经验,了解了秦竹简的编卷方式,对研究竹简简序、文辞连缀具有重要意义。简牍保存完好,组合较完整,为通过遗物组合关系了解所有者的知识背景、等级身份等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胡东波  张琼  王恺 《文物》2011,(6):90-93
在对北大西汉竹简的研究和保护过程中,对竹简进行必要的科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竹简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在后期的保护过程中,根据竹简的特性确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因此,我们对制作竹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海昏侯墓椁室木材及随葬漆木器木材种类,进而分析其用材特点,分别对木材取样进行种属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海昏侯墓椁木为樟科(Lauraceae)桢楠属(Phoebe)桢楠(Phoebe zhennan),椁室木门为柏科(Cupressaceae)柏木属(Cupressu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比较文献资料,推测汉代椁室常用木材即为楠,反映了汉代椁木用材的专门化;受检的随葬漆木器材种均为樟科,包含檫木属(Sassafras)檫木(Sassafras tzumu)、黄肉楠属(Actinodaphne)、琼楠属(Beilschmiedia)等,反映出随葬漆木器用材具有地域性,可能均为本地生产。  相似文献   
7.
以往由于实物资料的匮乏,孔雀绿釉、洒蓝釉、瓜皮绿釉瓷器很少有从科学技术方面进行的研究,近年由于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几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极大丰富了这方面的资料。为了从科技方面更深入了解这类瓷釉的性质并为其以后的保护提供资料,本研究采用显微形貌观测法、激光剥蚀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能量色散X荧光和扫描电镜等对这些考古出土的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洒蓝釉、瓜皮绿釉瓷器进行了分析。分析揭示了这三种釉的形貌特点、腐蚀现象、胎釉组成、釉层元素分布情况,发现了胎釉之间有化妆土的存在并揭示了此物质的成分特点,讨论了高碱釉的工艺特征、瓷釉性质、剥釉机理。分析结果可为后续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编绳是简牍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于降解,在出土时多已腐朽甚至不存,故而通常不被重视,在文献中迄今亦未见到相关科学分析。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及秦代简牍中尚留存有编绳残段。为了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其材质以及劣变状况,并为简牍研究及保护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综合使用形貌、偏光、组织化学等显微分析手段,对这两批编绳样品进行了种属鉴定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编绳样品性质基本一致:其质料均为苎麻,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已无法检出,木质素和脂蜡质残留,但木质素中的醛基已发生改变。此外,秦简编绳中含有寄生虫卵,可能归属于华支睾吸虫,这符合于当时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葬制。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墓葬中有机质的葬具通常保存情况极为不佳,考古学信息不甚明确,因而墓葬研究中往往无法充分利用此类材料,但此类材料具有潜在的考古学研究价值。本研究以2017年度周原遗址齐镇发掘区墓葬内所出严重降解的织物为材料,利用显微技术观察残余的表皮细胞和植硅体形态,鉴定结果表明墓葬内所出织物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符合先秦文献中对殓席的记载,主要根据《士丧礼》和《既夕礼》两篇内容,梳理了芦苇编织物在丧葬过程中的用法和可能的出土位置,以此进一步判断出土苇席的性质主要为卧席和抗席。  相似文献   
10.
出土古代漆膜老化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最早使用大漆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创造了出无数精美的漆日用和工艺品。在宋以前,无论是帝王家还是寻常百姓家,漆器占了人们生活日用品的很大部分,这主要是由于大漆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水性等物理化学性质。我国对生漆的利用据古书记载就有四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许多古代书籍有关于漆的记载,如《韩非子·十过篇》、《山海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从考古发掘中也已发现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漆器。对漆膜及其老化的研究毋庸置疑对漆文物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自然而然成为漆文物保护中的一部分。 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