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秦末陈涉的传记,在《史记》中列为"世家类",在《汉书》中归为"列传类"。两部史书归类的不同,不仅是写作体例的不同,更是因于时代思潮的影响。陈涉起义是西汉士人阐发儒家理论的现实标本,体现了他们积极干政的意识和批判精神。在西汉子书中,"陈涉"成为西汉儒生反暴政、倡王道的符号,彰显了他们兴儒学、求仕进的愿望。西汉儒生群体对"陈涉"符号的积极诠释,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两汉之际以后,随着皇权的巩固和儒学的独尊,且伴随着谶纬思潮的泛滥,儒生对"陈涉"的认知趋向淡化,直至走向贬抑。  相似文献   
2.
聂济冬 《民俗研究》2008,(3):209-219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在东汉中后期,随着士人个体内心的觉醒,士人从对“六艺”的全面掌握,逐渐转变为侧重于掌握琴、棋、书、画等艺术性科目,而且“六艺”的礼仪功能逐渐被其中蕴涵的娱乐性、游戏性、抒情性等审美特质消解。带有审美特质的士人游艺活动增多,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游艺已成为东汉中后期士林的一种时髦风气。  相似文献   
3.
今日之东方朔的形象,多是以插科打诨角色面世,但在汉代史家眼里,东方朔是一个矛盾人物,他的言辞虽不能打动汉武帝,但他却能被汉武帝接受,是一个庄中有谐的近臣、名士。这个形象在魏晋时期发生了变化。受魏晋文艺思潮裹挟,东方朔的名士风度和其夸饰的性格,被当时文人有意放大,同时东方朔神怪的形象又遭到民间热捧,其本体形象渐渐膨胀变形,最终被涂抹成一个超凡脱俗、飘飘凌云上的神仙异人。这种变形表面看似神化,实是世俗化。在传播、定型过程中,东方朔已非历史本体,他已成为一种符号象征,被各色人等进行改造,以期寻求心理呼应,安顿自己或无奈、或好奇、或攀附、或知己的心。  相似文献   
4.
聂济冬 《民俗研究》2011,(1):219-228
受各种因素影响,东汉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且隐逸类型多元化,有和光同尘的真隐,有以隐待仕、沽名钓誉的假隐,总体上"真隐"数量甚众,体现了当时士林尚道德、重名誉的时代特征。而且东汉的隐士并不一味消极遁世,不少人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民生,从而产生了若干在思想史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隐士的存在,为东汉增添了社会风俗之美和亮丽之色。  相似文献   
5.
聂济冬 《民俗研究》2007,1(2):205-214
东汉前期是儒学极盛的时代,儒家的礼教规范深刻地影响着甚至主导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6.
聂济冬 《民俗研究》2003,(3):140-145
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崇拜吉祥物情结,并且由此衍生出了吉祥文化。喜鹊报喜之说,在唐代广泛流传,《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喜灵鹊报喜,兆示着吉祥,预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