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徽省南陵县江木冲古铜矿冶炼遗物自然科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通过对江木冲冶炼遗址古铜矿、古炼渣、古铜锭及青铜器的对比研究,利用矿床学、冶金学等理论,探索利用自然科学手段解决其输出路线问题,提出了判别其产物(铜锭)的特征微量元素和其它综合判别标志,同时也为青铜器其它矿料来源(尤其锡矿)难题的解决进行了技术路线探索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2.
天然氧化铜矿与铜制品腐蚀产物区别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铜渣、小块孔雀石等与炼铜有关的遗物。为探究这些孔雀石到底是天然的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本工作对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进行岩相分析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氧化铜矿大都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构造,而在铜制品的腐蚀产物中却很难发现这些结构构造;同时,二者在元素成分上也有显著不同,Bi、Sb、As、Fe、Mo、Co、Mn等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区分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的一个判别标志。结合岩相分析和成分分析,可以确定一个遗址出土的孔雀石或蓝铜矿是天然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同时,可进一步判断是红铜的腐蚀产物还是青铜的。这一结论对探讨铜冶金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出土墓葬青铜器铸造地,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湖北襄樊的余岗、沈岗、团山、陈坡四处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泥芯、陶片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与山西侯马、武汉盘龙城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显示,襄樊地区泥芯与当地墓土、陶片在常量元素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与黄河流域的侯马和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有明显区别,说明襄樊地区这部分铜器应为本地铸造,暗示江汉流域存在自己特有文化。本项研究工作首次尝试利用同墓葬陶器化学成分探索青铜器铸造地,是泥芯研究青铜器铸造地的重要补充,泥芯和陶器相互配合,为青铜器铸造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九连墩墓地1、2号墓出土青铜器上锈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RD、XRF和显微照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九连墩1、2墓中出土青铜器锈蚀产物的成分和物相组成,发现该产物的物相主要为氧化亚铜.结合埋藏环境土壤的理化分析,探讨了这些锈蚀产物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青铜文物的影响.同时使用XRD分析方法研究了这批青铜器在大气中的腐蚀情况,发现了一部分文物已经滋生了"粉状锈".  相似文献   
5.
古文献记载釦器分为金扣、银扣和铜扣漆器,但对于涂金工艺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主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金相显微镜等仪器对漆器壶的扣器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涂金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墓出土的木胎扣器是一件涂金铜扣器,金属扣基体是用红铜铸后热锻而成,表面装饰的金层是利用金汞齐法涂抹上去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X射线荧光(XRF),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湖北省鄂州市五里墩M2墓葬出土孙吴时期的红色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面这种红色物质主要是超细的朱砂粉料与油脂等的混合物,结合考古资料推测可能是调制的古代化妆品;其制作工艺是:从矿石中选出朱砂,研磨成很细的粉状,加入油脂(或许还加入了白色的高岭土)调和成膏状。本研究结果不但为该墓葬分析提供重要考古信息,对古代朱砂质化妆品的相关研究也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XRF、XRD、金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雷家坪战国墓(H2)出土的3件金属文物残片。分析结果表明:一件残片为铅锡青铜质地,其含铅量较高,系铸造件;而两件铁器残片均已锈蚀殆尽,为此,进一步分析了其腐蚀产物,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示踪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微量元素示踪法在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不尽人意。为此,模拟熔铸青铜器,对它们的微量元素作多元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利用微量元素探索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分析表明:若舍弃冶炼后富集亍炉渣中的亲石亲铁元素,而仅选取富集于铜料中的亲铜元素及一些凡具有亲铜性,又具有亲铁性元素的成分数据,则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能较好地区别不同产地的铜矿料。  相似文献   
9.
铅同位素比值作为探索青铜器产地和矿料来源的指示剂而被广泛采用,为论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仿古范铸实验。测试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出土古铜锭含铅量大多在1%以下,样品中添加铅的含量远高于铜、锡料所带入的微量铅。结果证明,青铜器铅同位素的指示意义是不确定的,并且在冶铸过程中可能存在铅同位素的分馏。  相似文献   
10.
安徽淮北部分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铜矿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地球化学示踪的原理,以特征微量元素作为判别标志,对安徽省淮北部分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器的铜料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部分样品的铜料可能来自铜陵地区,有的可能来自铜绿山及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