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舟形灶     
汉晋墓出土的舟形陶灶分布较广,以淮河及长江下游的江浙皖赣地区为中心,广泛见于北至鲁南,西到湘鄂西部,东南至海的广大区域.其延续时间较长,有些类型一直沿用到宋代.各种类型的舟形灶均有特定的分布区域,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向外传播,其中最为典型的B型和C型舟形灶,南移趋势明显,这与历史上的人口南迁有较大关系;而具有岭南文化因素的D型灶则向附近的江西和福建扩散.江淮之间的苏皖地区出现了A型、B型和C型舟形灶的较早类型,不排除这里是舟形灶发源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3.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区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镞形器有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以重新引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杰  石荣传 《四川文物》2008,35(3):74-78
作为两晋时期典型而精美的青瓷器之一,带背筒狮形器的用途和名称众说纷纭.参考狮形器的出土状况,从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因素考虑,带背筒狮形器应该是文房用具而非烛台、酒器.并确定它的名称应该叫水注而非水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带背筒象生器的定名也应为水注.  相似文献   
6.
东汉说唱俑     
东汉陶说唱俑,1986年6月出土于绵阳市河边乡九龙山东汉崖墓。(见封底) 该俑系泥质红陶,捏制,高55、宽33厘米。为立式,头戴花平巾帻,面带笑容,舌头伸出,双手抚腹,腹部鼓出,好似将自己的肚腹作鼓拍打,形象生动,滑稽可笑。  相似文献   
7.
该画纸本,纸呈黄色,巨幅横披,多处破碎。纵133.5,横285厘米。 画面内容为牡丹山石。作者以工笔重彩的写实手法描绘盛开的牡丹,以写意手法描绘山石及土坡。画面大部绘淡蓝、浅粉、浅黄、大红色牡丹。整幅作品气势非凡,雍容典雅,细腻逼真而又自然。叶、枝、花前后  相似文献   
8.
石荣 《沧桑》2011,(1):258-25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语境分析对于正确翻译十分关键,语境在理解原文时对确定词义、判断句法和解读句意起促进作用,在表达译文时对译文文体风格、遣词造句和篇章修饰起制约作用。要正确处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其根本的基础或条件就是对两种语言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考古出土玉器的情况看,两汉是古玉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玉器开始了生活化的美学发展阶段。儒家理论与黄老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用玉制度在两汉发展成熟起来。在两汉,儒家思想与羽化升仙的黄老思想这两种表面看起来相悼的哲学思潮在玉器中达到完美的契合,将玉器的象征寓意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说两汉玉器是艺术和政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鞣)式玉佩的前身是实用器--(鞣),东周时期逐渐演变为纯佩饰.西汉中期,(鞣)式佩十分流行.之后,(鞣)形玉佩与其他佩饰揉合发展为几种新式(鞣)式佩.到了东汉,(鞣)式佩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