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3年秋天,澳大利亚墨尔本花团锦簇,景色宜人。此时,在联邦社会科学院一年一度的年会上,全体院士一致投票通过接纳莫纳什(Monash)大学经济系教授杨小凯博士,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这是该院的第二位华人院士。  相似文献   
2.
最近,电视连续剧《光荣街十号》正在中央电视一台的黄金时段播出。令我感到亲切的是,又见到我所熟悉而又久违了的老面孔。 你看,在“光荣街十号”居住的三个“将军”中的那个“金政委”,不就是当年英俊潇洒的“少剑波”(电影《林海雪原》)和爱憎分明的水手长李健(电影《海鹰》)吗?岁月的沧桑刻在了他的脸上,饰演解放军指战员时刚毅威武的英姿,已换作慈祥温厚的身影了。 他,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以饰演一系列解放军军人形象而著称的山西籍优秀演员——张勇手。 说起张勇手,年纪稍长的人们都记得,五六十年代,张勇手曾先后在影片《黑山阻击战》(1958年)中饰演连长王海龙,在《英雄虎胆》(1958年)中饰演侦察参谋耿浩,在《县委书记》(1958年)中饰演复员军人小虎子,在《海鹰》(1959年)中饰演水手长李健,在  相似文献   
3.
如果您有幸乘飞机在太原市区上空绕一圈的话,就会发现,太原的街道纵垂横直,互相交错,仿佛一个大棋盘,畅通四面八方。但谁能想象到,在1000余年前的北宋时期建起的太原城,直至解放初期,街巷还多为“丁”字街,少十字路,东西无通畅之长街,南北无直达两门之大道,有如人身上之脉络,到处被“栓塞”,气脉不舒。 这些长短不一、曲直不一、宽窄不一的街巷,都是随着太原城的诞生和发展而形成的。这些各式各样的街巷名称,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府署衙门方位而名的街道 府东街 明洪武年间太原府署建于新寺街(即原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至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府衙之东这段街道便命名为“府东街”。 明宣宗临位后,便设“巡抚”一职。山西省巡抚部院便建在太原府衙之东的府东街东段北侧(即现省政府所在地),因巡抚部院简称“抚院”,巡抚署亦称“院署”,府东街位于院署之西,遂更名为“院西街”。 辛亥革命后,山西军政府“都督署”设在巡抚衙门,于是“院西街”又改名为“都督府西街”,都督府以东,即当年的龙王庙街、道门前街合并,统称为都督府东街。  相似文献   
5.
泽州秧歌 也叫“高平秧歌”,因其流行于泽州府的大部分地区,又称“州腔秧歌”;又因仅以梆、板击节,无丝弦伴奏,故亦称“干板秧歌”。形成于同治初年以前,是由“地摊说唱”搬上戏曲舞台的。1945年,高平县成立秧歌剧团,排演《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王和尚卖妻》等现代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 壶关秧歌 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同治四年曾被禁演。清光绪末年,壶关石坡、川底、西关壁等十多个村组织秧歌班社,将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6.
盛力  王云庆 《神州》2011,(3):107-107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择业、创业的向导,是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更是大学生体现人生社会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实现社会理想的根基。高职药学教育是专业适应能力的教育,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医药生产、管理、营销、流通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根本宗旨,要通过职业理想培养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第五次战役受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师在担任掩护任务时,孤军殿后,抗击了几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很好地掩护了军部、兵团部转移.最后在分散突围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包围、封锁,许多同志在弹尽粮绝、伤亡掉队的情况下被俘.在这些被俘的志愿军官兵中,有一位身份较为特别的人,原来——他的父亲林春华曾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林春华的至友、时任台湾国防部政治部部长邓文仪口令在战俘营两万多志愿军被俘者中寻找他他的名字叫林模丛.1951年5月,林模丛只有17岁,第一次参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陷入敌人包围.单纯无知的林模丛在即将面临的厄运面前,还稀里糊涂高兴地在打扑克.由于好几天没有饭吃,走不动路,在突围时,为了轻装,他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只带着一只心爱的套着蓝布套的小提琴和几本乐理书、一页歌谱及作曲  相似文献   
8.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奔腾的黄河咆哮着从它身上九曲十八拐地伸向远方。在这片古老的地域,孕育了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戏剧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河东地区,是我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经过千百年来的孕育和演变,各类剧种不仅繁多,而且日趋成形和完美,如灿烂的星辰在山西大地上熠熠闪光。 现让我这支拙笔对植根于这块文化沃土上的戏剧剧种作一粗略扫描。 蒲剧 又称蒲州梆子、南路梆子,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蒲剧兴于蒲州(今永济县境内),源自有二说:一曰出自北曲遗响与山陕民歌小曲、说唱结合之“弦索调”,至明代中叶受青阳腔(清戏)影响演变而成;一曰产生于山陕地区的锣鼓杂戏。一般看法是蒲剧源于明代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三角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