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白兰 《收藏家》2006,(10):69-74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已久。青铜器内容丰富而深刻,对于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尤其宋代以后,不断有人进行研究,近现代更有许多国内外学者献身于这一事业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将青铜器的研究推向了更高层次。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变过程。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除有城市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清代鼻烟壶     
正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而汉人吸闻鼻烟始于明代。明末有少量鼻烟进口,仅广东一带有人吸闻。康熙时期开放海禁,使得西方传教士能够携带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进入中国内地。吸鼻烟渐成风尚,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行下效,渐渐地吸鼻烟成为社会时尚,而吸食鼻烟的主要器具鼻烟壶也渐成新宠。清代鼻烟壶最初是由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清官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于康熙初年,是专做御用物品的皇家工厂。它  相似文献   
3.
白兰 《收藏家》2000,(11):31-35
玉,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至现代丰富多彩的玉作制品,其中无不包含着华夏民族对玉的崇尚,以至历史学家不得不在浩瀚的中国发展史上为其确立了单一的“玉器时代”,从而使古玉器由一简单的工艺品提升到一个时期的文化特征,使其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加淋漓地展现了出来。玉出土,有形如瓷片者,有形如石灰者,有形如枯骨者,有形如兽角兽牙者;有  相似文献   
4.
白兰 《收藏家》2001,(11):12-19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各地均有精美瓷器烧出。江西景德镇在各地名窑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到明清时期在历代烧制的基础上有更大发展,成为全国的瓷器制造中心,闻名中外。景德镇在青花之外还先后出现了许多釉色及彩色新品种,品种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此时的瓷器可以称之为彩瓷时代。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使一贯占据统治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也使某些名窑,如浙江的龙泉窑和河北磁州窑等从此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彩瓷又称彩绘瓷,即指与颜色釉相对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  相似文献   
6.
白兰 《收藏家》2022,(5):43-47
<正>一、中国古代梳篦的概念及类别1.梳篦概念关于梳篦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赫胥氏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疏通之意。”赫胥氏即上古的炎帝,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据考古发现梳篦在六千年前已经出现在华夏大地。在《说文解字》中有“栉,梳篦之总名也”的记载,清代朴学大师段玉裁对此的解注为“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相似文献   
7.
正古代人们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被称为"笄",发笄的形式多种多样。自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开始就已经有了陶笄、骨笄,表明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束发固冠的头饰。春秋战国时期束发固冠之物已称为"簪",《韩非子》言,"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到了汉代,制簪材料出现了很大变化,大多采用玉石制作,并在簪上镶缀一些珠宝花饰。约在西汉晚期出现了发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如果仅限于西方遗产话语,往往导致时间与空间、物质遗迹与人文精神被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致使遗址在传承文化、教化当下的功能上难以充分体现。以鲁故城"泮水"遗址作为例,借用"深度绘图"方法,梳理遗址承载的历代文本源流,则能更好地显露沉积在遗址空间里的意义层及其传承关系。因此,中国文化遗址的保护,不只是关注"物质原真性",还可以用"历史空间"这一概念,把物质遗迹和历史文脉打通,实现贯通古今、德泽当下的遗址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