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长华 《丝绸之路》2012,(17):62-65
对于一个旅行者而言,相信他在动身去平遥之前,已经通过种种途径,大致了解到许多有关平遥的知识。但是,人们为何还要不远千里,甚至万里,忍受鞍马劳顿之苦,亲自到跟前去看一下呢?对于自然风光,看和感受绝对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2.
按照学术界几十年来的通行做法,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者叫做断代,诸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等。单元为什么这样划分?代为什么这样断?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这样的划分是以历史朝代的更迭为根据的,好像并未作更多考虑,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没有完全以历史学的断代而断代文学史,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完全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绝对不仅仅为咬文嚼字,而是基于对一种文学史研究合理性的探索。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惯例”都不会横空出世的,它自有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还要对其保持适当的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可能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史断代问题来看,断代是否标准,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文学史发展变迁的确认,特别是两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两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史研究与原生态的文学变迁产生隔膜。  相似文献   
3.
释“棺槨”     
"棺""槨"作为古代丧葬制度中最重要的葬具,考古学者根据出土墓葬对其形制、大小、年代、材质等作了多方面的考证,并且成果丰富。但从语言角度出发,对"棺""槨"的词义发展演变及词汇系统的本来面貌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文章将从"棺槨"的同源意义层面入手,对其词义及构词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并从隐喻认知角度来看"棺槨"的词义演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长华 《丝绸之路》2012,(15):67-70
耕田一经商一读书一仕宦,王家的一代又一代先人,从最低微的底层开始,走过了被中国传统社会视为标准模式的盘旋式上升之路,从而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仕途的通达。而遗留在今天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亲眼见证了这个庞大的家族往昔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它就像一尊农耕文明时代遗留的化石,完整而逼真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它在今天的价值,无疑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