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教与回鹘社会》(中译本)2007年5月在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作者茨默是德国著名的回鹘文专家和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回鹘文文献刊布者和研究者。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兼通多种语言的优势和直接占有柏林藏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书的有利条件,除引用大量已刊布过的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外,还引用了不少尚未发表过的回鹘文资料。  相似文献   
2.
孙可  杨立新 《东方收藏》2024,(2):149-151
文章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本源,以昌黎地秧歌为切入点,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创新的同时,阐释和论证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探索以本土非遗文化资源为根基、以现代艺术设计思维为载体、借助国际旅游城市优势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烧成温度约800~1000℃,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应为“砖的雏形”,为此,本工作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温度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南陵县江木冲古铜矿冶炼遗物自然科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通过对江木冲冶炼遗址古铜矿、古炼渣、古铜锭及青铜器的对比研究,利用矿床学、冶金学等理论,探索利用自然科学手段解决其输出路线问题,提出了判别其产物(铜锭)的特征微量元素和其它综合判别标志,同时也为青铜器其它矿料来源(尤其锡矿)难题的解决进行了技术路线探索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5.
1.叶挺、项英致蒋介石密电 (1)1938年 6月 11日电 急急。武昌。委座钧鉴:业密。据职部粟副司令虞日报告:(一)该司令亲率一部经王家王渡、毛公渡渡土桥、鸡桥后戴村大芦荡游击至镇江西南三十里之卫岗,沿途破坏公路三处,电线数处。(二)派探回报,京沪两地之敌运集镇江者约万余人,旋即分乘装甲驳船渡江,企图不明。(三)现镇江留敌,尚有步兵二千余,骑约二百,坦克二十余辆,医院一所。(武密电请到军委第一部借武密译)职叶挺、项英。真戌。参。印。  相似文献   
6.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对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饰物进行了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得到了它们的主要成分的含量。除个别样品外, 大多绿松石的成分较纯, 材质较好。这部分样品的含铁量较低, Fe2O3 含量都在 5%以下, 有的仅千分之几。将这批样品和选自陕西安康、湖北郧县和安徽马鞍山的绿松石矿石样品中的P2O5、As2O5、Fe2O3、CuO和ZnO含量作聚类分析, 发现贾湖出土的绿松石不太可能来自陕西安康、湖北郧县和安徽马鞍山等地的绿松石矿区, 但应来自同一个未知地区。  相似文献   
7.
凌家滩古玉受沁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冯敏 《宁夏史志》2009,(3):25-28
开发西北是一个古老而又持久的话题,从古代的秦、汉、隋、唐对西北的开疆拓土,至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南移,西北渐趋落后;当历史的车轮跨入19世纪60年代。西北地区又迎来一次大的开发,林则徐、左宗棠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把近代的工业文明引进了西北。  相似文献   
9.
王昌 《沧桑》2011,(5):106-110
社会大变动的抗战时期,湘西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事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与外来学校的大量迁入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迁入湘西学校的大体情况作一个基本的探究,从而分析出外来学校对湘西教育发展历程的功绩。  相似文献   
10.
安徽枞阳、庐江古遗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枞阳、庐江两县地处江淮地区南部,濒临长江。1981年秋我所在两县文物干部刘兴汉、刘润泉、吕定一等同志的配合下,从9月上旬至10月底对这一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初查。发现遗址八处,并对其中的一处(小北墩遗址)进行了小面积的试掘。现一并综合简报如下: 一、孙墩遗址孙墩遗址位于庐江县城西北约三里处,遗址呈漫坡状,高出周围农田2米,东西长120、南北宽70米。表面为旱地,有一条宽约3—4米的现代水渠,东西向横贯遗址中部。从渠道断面看该遗址文化层厚约0.4—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