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太湖以东长三角地区人与环境互动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建立在以水网为基础的圩田体系之上,圩田农业生态形成以后,发展各种前近代的产业和生态体系。这一生态系统经历千年的稳定、积累和发展,为传统江南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也为19世纪下半叶成功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条件。许多近代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生态条件是逐步积累形成的。河流与圩田水利体系经历了千年的经营与传承,这其间,人们在长江口、太湖、运河、吴淞江、黄浦江和浏家河等自然河流之上建成了许多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2.
近代内蒙古农业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内蒙农业制度的主要类型分中蒙农业和东蒙农业两个大类。中蒙农业以麦谷种植和保墒的畦作为特色 ,而东蒙农业以高粱、玉米和垅作为特色。耕地与牲畜也固定搭配。内蒙农业基本上保持着华北农业的基本程序和结构 ,生态条件的改变只是修改了某个环节的程序 ,并无质的改变。传统的精耕细作已经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在推广过程中 ,有一种保持其原有结构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清代华北的蝗灾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引言本文探讨的范围位于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地区,这一地区历来是蝗灾高发地区。徐光启早就对此有所认识:“按蝗之生,必于大泽之涯,然而洞庭、彭蠡、具区之旁,终古无蝗也。必也骤盈骤涸之处,如幽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湖广衍,溢无常,谓之洞泽,蝗则生之。历稽前代及耳目所睹记,大著如此”①。在现代农药推广以前,灭蝗基本上以人力扑捕为主,由于飞蝗在较大的地区内发生,个人或单个村庄等小规模防治是微不足道的。客观上要求大规模的组织进行干预,这便促成了封建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在古代社会,只有…  相似文献   
4.
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在人口压力和垦殖拓展的形势下,太行山一带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加重,使得永定河、子牙河的泥沙量上升,大清河水道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淤塞,又进一步引起决口泛滥加重。为了减轻大清河的水患,清政府将治水的重点放在永定河、子牙河堤坝系统的修筑,使清浊分流,但收效不彰,其治水过程典型地反映了专制王朝末期的治水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世纪以来江南田野景观变迁的研究,可透视出江南景观变化的文化动力。这其中有两条价值观主线:一是传统士人与部分西方学者的观点,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与传统农业,认为古典景观与古代的农耕技术都非常有价值,只是这一脉的发展一直未得到重视;一是占主导地位的李希霍芬的科学土地利用观和苏联的统一化农庄经营观,致使集体化时代的方格化规划、当下的城镇化建设,都存在着简单模仿西方的倾向,这是当前混乱化田野景观形成的原因之一。未来乡村景观建设的方向,在于传统田园风光与现代田园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明代常熟水利社会的单位规模与江南社会基层水利的变化相一致。江南水利在塘长制崩溃之后,基层水利失控,有为的水利官员借着水利工程对乡村社会进行整合以恢复水利体制。常熟的水利行政实际上与赋税制度的单位相一致。耿橘选择了区作为水利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枝河流域的水利工程,重筑了自然圩以基础的共同体社会和县域水利集权。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东太湖地区的湖田出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山区水土流失,东太湖的泥沙量大增,水面植被也出现大扩展,淤积和湖田扩展也因此加速。在西部出现大缺口,大缺口在清代很快合拢。东部湖田发展使出太湖的水流受阻,吴淞江北移瓜泾口,进而使东北部湖田快速发展。湖田形成时往往先是大圩,后是小圩,以后逐步形成纵向交错的河网。植桑又加速了湖田水稻土的培肥,优良的水稻土在小圩规模上逐步形成。植桑养蚕与稻作的配合维持了传统江南生态农业的持续。  相似文献   
8.
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农业分布于细致的水网中,有着特别的水土环境.南宋以后,嘉湖地区的水网大致定型,到明代,河网在不同条件下仍有细分化,形成了更多的人为的微地貌和水土小环境.田野中的水生植物在减少,一些重要的沼泽植被群落在水网的分化下发生了规模和形态变化.由于人们长期的挖河泥和耕作,桑基堆叠土和圩田水稻土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在市镇经济和丝织业的推动下,人们在旱地引河渠,在深水区挖泥堆土,开凿小池塘,这都使桑基稻田和桑基鱼塘增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拨子商的活动为中心分析近代东蒙的商业圈和物流。拨子商出现于清中叶,拨子商的基地城市位于农牧交错带上。由于清中叶以后农业的北扩,这批基地城市也步步北移。从南到北,货流从边缘城市到牧区,甚至到外蒙。主要的运输动力是骆驼和牛,赶骆驼需要很高的技术。从北到南的主要物流是畜群,特别是羊群。羊群的行走可达8000里。拨子商兴起使得蒙古和内地的社会经济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芦苇群落的变化是江南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汉唐时期的水环境丰富,沼泽地甚多,芦苇群落分布广大。秋天的江南,大量的鸟类伴随芦花飞扬。到宋代,开发加强,沼泽地减少。在吴江长桥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淤浅,淤浅初期,芦苇丛生,后期则成为稻田。宋代的江南有丰富的芦苇、林地与飞鸟,环境优美。到明代,随着农业集约化进一步加强,太多的芦苇地消失,湖滩地不断发生着从芦苇转化成稻田的现象。在河道区域,淤积形成的洲渚之上有芦苇发生。芦苇群落对江南环境史上的景观构造,物种平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