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加华 《民俗研究》2015,(1):121-131
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一大特点即是以农为本,一年之中人们总是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各相关活动。就传统上海县而言,以棉花种植周期为基础,在年度时间生活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忙闲交替节奏,即夏秋棉忙、冬春农闲。而在农忙与农闲期内,人们分别会有不同的活动要从事,从而使各项活动以农事活动为核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年度时间轴上。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时间感——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1。这是圣奥古斯丁在谈到时间时曾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其中道出了他对于时间的莫大困惑。的确,虽然我们人人都生活于时间之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时间的流逝,似乎对于时间是非常之熟悉。但时间究竟是什么?恐怕又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因此,对于时间,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可以深入理究,只可直觉与体验2。人类对于时间的体验,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标度时间经验与时间之流经验。标度时间经验是对于…  相似文献   
3.
何谓"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农民是否会最终走向消亡?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展之前,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当时"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布罗代尔语).但18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工业化及由此所导致的都市化的迅速推进,原本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却在迅速走向"终结".与此同时,他们的时间认知、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行为模式、文化创造等生活方式与习俗惯制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农民的终结"不仅仅只是一种身份上的转化,还有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庄农日用杂字》是一部清中叶以来流传于山东中部地区的农村启蒙读物,内容广泛涉及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农闲副业、信仰活动、新春节庆、男婚女嫁等方方面面。本文以《庄农日用杂字》为基本依据,对清中叶鲁中地区的传统乡村民俗生活,如生产活动、衣食住用及相关礼俗生活等方面做了深入描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时期的乡村生活并非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寻的,而是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即是与农事节律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作为复杂有机体组合的人类社会亦嗣样如此.因此社会变迁问题一直是诸人文社会科学所长期关注的主题之一。只是与强调"历时性"研究的历史学等学科相比,人类学更强调"共时性"探讨,偏向于在不同族群文化与传统的共时性分析中去追寻"文化的互为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长期以来,饮食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单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如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都曾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在这其中,民俗学主要从饮食民俗的角度展开讨论。所谓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其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如年节食  相似文献   
7.
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中国古代曾创作了一系列呈体系化的耕织图像。耕织图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目的与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体现王朝的"正统性",而这在南宋、蒙元、清三个朝代又体现得最为明显。之所以如此,与南宋以后"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的正统观有着直接关系。耕织图与正统性的关联,深刻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的象征性面向。  相似文献   
8.
"个人生活史"是一种目前被诸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民俗学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民俗"之"民",都是生活文化的承载者。而作为社会化与社会关系中的人,每个人又都是一面"镜子",可从其身上映现出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这就为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合法性与可行性。而从操作性角度来看,应对俗民个体生命历程及其生活"语境"做多方位的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与多方面了解,对其生活中的标志性特征进行呈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背后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个人生活史研究,关注俗民主体的身体性与思想感受,以"民"带"俗"、还"俗"于"民",可避免传统以"俗"带"民"研究路径带来的一些不足与弊端。  相似文献   
9.
王加华 《民俗研究》2013,(2):101-110
借鉴现代时间生活分类方法,可将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分为生活必需时间、家务时间、工作时间与自由支配时间四个类别,其下又分别包含不同时间类型。四者之中,以工作时间最为紧要,其中的农事时间安排更是在整个乡村年度时间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具体安排与组合过程中,除生活必需时间及家务劳动时间因具刚性、每日性等特点而较为特殊外,其他社会活动时间安排,均以农事时间为核心展开进行,分别依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之不同而依次镶嵌于年度时间线条之上,并表现出非连续性、相对集中性、稳定性及循环往复性等特点。不过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这一结构原则会受性别、经济发展状况、行政力量、活动空间等多用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加华 《民俗研究》2012,(6):2-F0002
何谓“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农民是否会最终走向消亡?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展之前,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当时“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布罗代尔语)。但18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