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冬斌 《旅游》2008,(4):56-59
运往景德镇的高岭土 高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区和享誉世界的“高岭土”命名地,目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车后,过了一座仿明代式样建造的七孔石拱桥.是一条水泥路.走过一段水泥路后.我们拐上一条麻石铺砌成的古道这条古道据说修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古道宽约1米左右.可能已经少有人走了,  相似文献   
2.
王冬斌  穆林 《旅游》2006,(12):17-17
隔着不到1000米的海面,从厦门到鼓浪屿,当轮渡轻轻地靠上岸时,一首《鼓浪屿之歌》的歌也正好在心底哼完。沿着一条步行街往前往上走,任何人都不会迷路,就算是第一次来,鼓浪屿也熟悉得像是你来过许多遍。没有汽车没有摩托甚至稀奇得连单车也找不到,就算邮递员送信送报也只有走路。街巷口没有任何交通标志,所有的路  相似文献   
3.
王冬斌 《旅游》2008,(4):32-35
中巴车沿着福建北部丘陵山区曲折起伏的公路穿行.行车的一路眼里装满了绿色,花儿在春天温暖潮润的山间和田野上开得灿烂.拐过最后一个小山丘时,视野顿时开阔起来,一眼望过去.在大片大片油菜花的农田尽头,是一个掩映在桃花红梨花粉李花白的乡镇,蓝天下,这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被称为“福建第一街”的和平古镇,在静静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4.
邵武三角戏     
王冬斌 《旅游》2007,(10):84-89
三角戏起源于赣东采茶戏,形成于清乾隆以后,流传于邵武、光泽一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三角戏主要特点有:剧中只有“生、旦、丑”三人(后演变为二旦一丑一生四人),内容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之类的故事;剧中人物无非是员外(即财主)、小姐、农民、小商人、市民等,既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它接近生活,故又称“家庭戏”。语言风趣,有时还特意插些邵武方言,而且大多数是喜剧,有的是闹剧。 早期常用的曲牌有《赣州词》、《江汉调》、《广湖调》、《上川调》、《四平调》、《吹腔》,唱词通俗易懂,每段唱词的最后一句,要重复一遍。 演员台位呈三角形,出台到台中心唱第一句,接着是打击乐过门,此时演员由台中心走至台右角唱第二句,当第二次打击乐过门时,演员从台右走到中心唱第三句,当第三次打击乐过门时,演员从台中走至台左角唱第四句。演员的台位,始终按上述顺序不断交替变化,看似单调,却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特色。“三角戏”以江西地方方言为主,“旦、丑”也使用普通话和土话,语言诙谐风趣,早期三四个人便可演出,叫“三角班”。“三角戏”在发展过程中,经艺人们不断完善,慢慢发展到七人,并加入了笛子、胡琴、二胡等传统乐器。使人看后轻松舒畅,因而民间流传“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越看越喜欢”的赞誉。三角戏曾被誉为戏曲种类中的“全国一枝花”。[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王冬斌 《旅游》2007,(6):72-79
闽北,是上古时期闽越族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它西邻荆楚,北接吴越,很早就已“(南楚)与闽中、越杂俗”(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秦、汉之后,中原人口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尤其“自五代离乱,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逃难于此,故备五方之俗”(宋·《建安志》)。闽北成了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民俗“沉积”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