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多次出现过女主临朝,女主临朝具有重用外戚、手段残酷、宠幸宦臣的特征;而女主临朝的原因大概有皇帝体弱多病、昏庸荒淫,嗣君年幼、不能亲政,后妃本人具有政治才能等。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与"释古"两条学术路向分别代表了破坏古史和重建古史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一看法大体成立。但二者在观念上也有不少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重建派"学者在研究中也运用了与顾颉刚非常相似的"层累说"观察古史的构成,而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更成为贯穿"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另一方面,"疑古派"在辨伪过程中也发展出来一些与"重建派"非常相似的具有建设意义的观念,但因其给人留下的"破坏"的形象过强而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3.
国语标准的确立曾在20世纪上半叶激起广泛论争,其实质是如何塑造一个既能凝聚国人普遍认同又满足各种群体平等诉求的一体性文化,焦点则是何种语言能够"代表全国",以及谁有权力确定这个资格。论战交杂了不同地域、阶级意识的冲突,寄托了不同政治群体各异的"国家"理想。他们提出的具体方案其实相差不大,但微小的差异却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各派立场也因而互不相容。  相似文献   
4.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22,(2):47-59+160
前近代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具有无为、无治、崇尚“天然”的特征。“桃花源”可以视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乌托邦”传统存在一些根本差异。《大同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作品。在康有为的观念中,大同世界被视作一个细密论证、精心撰构的规划与治理方案,是管理人员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规划和计算推导的结果,是“人为的”,而非“天然的”。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基本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中国读书人认为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难以掌握,为开发民智而制作了多种切音字方案。切音字运动兴起之初,出现了一大批拼写南方方言的切音字方案。20世纪初,随着统一国语观念的流行,方音切音字被很多人认为破坏了“书同文”而受到激烈批评,但其支持者则强调方音切音字不但无阻反而有助于国语统一。另一方面,被诸多国语统一论者支持的官话音切音字也在一些地区遇到了类似的质疑,甚至直接影响到切音字本身的存在合理性。与此同时,汉字在历史上维持国家统一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以文字统一语言”思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入的支持。不过,汉字拼音化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未终绝。  相似文献   
6.
王汎森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以下简称“《系谱》”)是一部论文集,收入了作者有关道光年间直到1930年代中国思想、学术史的20篇论文(含2篇附录)。①尽管作者意不在“通论”,也未“预想一个系统”,“而只是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一些研究”,但书中仍贯穿着“一条线索”,(卷前页i)实也是作者对这一百年来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另一方面,若结合作者近几年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思考,则本书显然具有更为广泛的启示意义。唯读书如鱼饮水,冷暖自在人心。此处所述,只是与笔者个人的学术关怀相近的一些问题,未必真能…  相似文献   
7.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12,(3):28-47,160
清末民初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皆在退化或循环中。但按照社会进化论,它也就意味着中国处在人类历史“公例”之外,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一批新史家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进步”的迹象。然而,因为传统政治和学术主流皆被视为“专制的”,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梁启超等人为此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把中国历史描述为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一是弱化传统政治史的地位,强调社会史、文明史、民史的重要性。这两种现象皆和社会进化论有密切而曲折的学理关系,结果把一些过去认为非“正统”的现象升格为历史叙述的主线。经过这番改造后,历史的“价值”与“事实”再次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字拼音化思潮的一个学理基础就是把文字视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在西方的“言语中心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但清代“小学”已经发展出一套“因声求义”的理论,其中就包括了“文字起于声音”的内容,而近代学者在论证中国字拼音化趋势的过程中,确实使用了这些成果.这很容易使人认为传统学术已经出现“声音中心主义”的趋势.不过,仔细考察可知,传统的“因声求义”说是在六书系统下的训诂理论,并不涉及文字的性质问题;中国字拼音化的思潮却是要“因声造字”.二者基本取向完全不同.换言之,新思想通过一种“继承”的方式“颠覆”了旧思想.必须把表面相似的观念还原到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在历史延续性的背后看到它们的实质性断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四川在全国舆论中处在较为边缘的位置 ,被时人视为国中之“异乡”。外省人士对四川了解不多 ,已有的认知也多为负面的。这一形象既与四川混乱的政局及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有关 ,也包含了想像的成分。旅居外省的四川人一方面致力于改善四川的政治、社会面貌 ,另一方面又努力消除外省人对四川的负面印象。本文考察“国中异乡”现象形成的原因及旅外川人围绕此问题发表的言论 ,希望在重构这方面社会心态的基础上 ,从“地方史”的角度探索 2 0世纪上半期中国“国家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