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墓地概况 魏营墓地位于河南淅川上集乡魏营村魏营组和韦岭村一组淅水(老灌河)东岸的台地上,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库区淹没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3°01′25",东经111°29′56",海拔高程160-175米(图一). 1986年当地村民发现一座东周时期墓葬,淅川县博物馆进行了清理,出土鼎、盘、缶、匜等七件青铜器.1994年以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墓地进行了多次调查.2006年下半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墓地进行发掘.  相似文献   
2.
2019年9~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山村浩门组山顶上的1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保存完整,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漆木、金属、石器、革制品、丝织品及殉牲、粮食作物等.根据墓志可知,墓主系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葬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墓葬建造精美且未被盗扰,出土遗物丰富,反映了唐代早期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的特征,极大丰富了吐谷浑墓葬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和复原唐代高等级墓葬及其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3.
2017-2018年,江苏盱眙大云山景区连接线北区发掘战国墓葬2座,汉代墓葬43座,陪葬坑1座.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人墓,出土釉陶器、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器物三百余件.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为研究战汉时期东阳城居民的丧葬习俗和物质文化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4.
老虎洞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2013年3-7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和出土了包括良渚文化、商周及汉唐明清等不同时期在内的遗迹和遗物.其中良渚文化与商周时期遗存有灰坑、柱洞群、石器、陶器、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等.遗址中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较为完备的玉石器加工工具组合,以及商周时期大型柱洞群组成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在太湖地区早期文化中尤其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南阳市永泰住宅小区开发项目的 建设,2000年2~8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项目用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281座,其中M137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汉代墓葬,随葬陶仓的外壁发现有粉书文字,有助于认识当时当地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6.
2009年,扬州瘦西湖新苑三期地块发现汉代墓葬群,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清理出3座保存较为完好的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一批陶器、漆器、铜器.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晚期扬州地区社会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2-2013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浙江宁波奉化尚桥科技工业园物流中心建设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清理唐代墓葬19座,出土有"大中二年""大中元祀""唐明州"等字样的铭文砖,为研究区域内唐代丧葬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和繁峙县文物管理所在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发掘了一座砖雕壁画墓。该墓为仿木结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现存甬道、墓室两部分。墓葬虽经盗扰,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壁画生动精美。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与壁画内容分析,此墓的年代当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初期,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元墓葬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兰新高铁二线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酒泉市侯家沟墓地施工范围内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墓葬形制分为砖室墓、砖石混合墓、土洞墓三类。时代大致为十六国前凉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东水口遗址位于辽宁长海县广鹿岛东部沿海,1933年首次发掘,2012年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分两期,第一期没有发现遗迹,陶器全部为压印之字纹筒形罐,与小珠山下层文化相同。第二期仅发现一个灶址,陶器主要为刻划纹筒形罐,与小珠山中层文化相同。由于遗址被破坏严重,未发现小珠山上层堆积和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