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1984年8月南开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中国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外有大量的论著资料发表出版。7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著作、回忆录、资料集等书籍已达140部以上,发表的文章近600篇,研究的课题也丰富广泛。1991年8月1日至4日,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赣闽粤边区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赣闽粤边区向来远离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政治与经济中心,是为三省政治的边缘化地区和社会经济的贫困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区开始了缓慢的现代化的进程。抗战军兴,东南各省军政机关、工商企业、学校、避战逃难人员等纷迁赣闽粤边区,给赣闽粤三地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长期处于区域经济和政治边缘化的边区迎来了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相似文献   
3.
中国如何实现尽快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与学术研究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财经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于2005年5月在江西南昌联合举办的“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上述众多的学术研究之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急剧变动之中,经济发展模式也屡经转换。以长时段、多角度的眼光透视近世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本次会议的主题。来自俄罗斯、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战时政治对晋察冀边区农村社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战时政治对晋察冀边区农村社区的影响温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当时各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模范。有关这块根据地各方面建设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然而,战时政治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的问题,则有待深入探讨。一晋察冀抗日...  相似文献   
5.
温锐 《近代史研究》2004,(3):184-217
对20世纪初期即苏区革命前赣闽边农村民间传统借贷的状况、运作及其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考察表明,当地的农村民间借贷关系不仅具有普遍性,利息也不是学术界长期所认定的那么高,而且它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其具体的运作则具有很强的市场趋向性。同时,边区民间传统借贷的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民间借贷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政府如何加以规制与调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收入的平均程度主要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战略、政策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积累与消费关系变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它的一些党员就投身于农民运动。“三大”以后,中共中央逐渐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制定了自已的土地革命纲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开始单独领导中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8.
重评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评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温锐苏盾对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评价,史学界过去都持否定的态度。随着对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对此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本文打算从1944年正面战场的战略意图、战场得失以及它客观上对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势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民族战争,将中国社会政治全面刷新: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成熟与实力的空前壮大,战时客观上形成的“一国两制”政制和发展起来的中间党派,使国共两党力量的此消彼长几乎达于均势,为战后“联合政府”政治的生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战后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发展,以美、苏为首形成的世界两大均势集团和两个大国主导下战后形成的世界和平共存格局,也为中国“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战时国民党统治力量的削弱、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困难和国内外全新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国民党可能的或可行的选择必须是放弃传统的一统模式,选择“联合政府”与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当时处于国家执政地位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内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过低估计战后中共与中间民主势力的力量。对外寄望于传统的“以夷制夷”的侥幸外交,进而做出了背离时代与脱离现实的错误抉择:选择了内战与独裁的传统“统一”观。结果,中断了中国民主政治或“一国两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团结奋进、民主兴国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