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湄 《史学月刊》2004,(2):95-101
赵世瑜教授是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所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一书,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力图形成的新的历史解释思路、新的通史意识及其发展态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江湄“正统”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为历代史家所关注,论辨时起,以致于“攘臂张目,笔斗舌战”①,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史学上一个很有特色的重要理论问题。本世纪初,梁启超持“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样揭露“正统”论的...  相似文献   
3.
经学消亡,其所述历史"神话"被否定,经学作为史料寄身于史学门下。按照中国学术"古今之变"的这一大线索来看,章太炎的"六经皆史"说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后世学者基本上按照这一线索将章太炎以"六经皆史"为要义的"古文经学"进行一分为二的评说:一方面肯定章太炎破除由经见道、通经致用的经学思维,将"六经"历史文献化,使儒家六经从神圣宝典下降到了古史资料地位。另一方面,又批评其"六经皆史"之说终未能脱离儒家经学的羁绊,仍为尊经崇圣的观念所困。这样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框架的二分法往往使我们忽略章太炎"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轨迹和自身意图,从而造成对章太炎学术思想的割裂和简化。章太炎的《春秋》、《左传》学是其"古文经学"的主干,最能表现其"古文经学"形成发展的内在自身的思想轨迹。本文试图追迹章氏《春秋》学的变化发展,并以《春秋》学为中心,考察其"六经皆史"说的本意,提示其中值得重新审视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伴随唐宋文化转型而兴起的“正统”论,扬弃了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以法则性、道德性“天理”取代主宰性、意志性“天命”,经宋儒精心阐发的文化价值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天理一王道”再次构成统合历史兴盛衰亡之变的“贞一之理”。而北宋时代的正统之辨呈现出儒家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在因应时代变化之际曾具有的复杂、深刻的思想面貌。  相似文献   
5.
江湄 《史学月刊》2008,1(4):17-24
梁启超的<新史学>介绍了实证主义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宣言书.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貌合神异,内涵一套将儒家哲理、大乘佛学和现代进化论融合起来的历史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而他后来怀疑进化论、否定历史因果律的思想转变,不能完全归因于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自觉认识并澄清自己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思想界限.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会通中西、杂糅古今,是一套独特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诠释方式."新史学"的"新"义,不但在于移植西方科学史学于中土,同时也是对传统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6.
“求真”是史学的一个根本属性,“求真”观念的自觉标志着史学的自觉和独立发展。然而,历史撰述作为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其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立于认识者而客观存在的“历史”,一是具有价值观念和个人情感的认识主体。因此,历史之“真”是什么,如何能求到“真”,就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西方史学发展历程中都倍受重视,反复予以探讨。可以说,中西方史学的发展都伴随着求真观念的演变与深化。“直书”是植根于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反映传统史学的求真观念的独特概念,它的形成、嬗变就是中国传统史学求真观念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十余年来,受到传统文化总结批判思潮的刺激和推动,中国史学史研究日渐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向:一是走向与中国古代思想、社会研究的交叉、综合,一是力求对传统史学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而唯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深悉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江湄 《史学月刊》2004,(9):16-18
正统论的兴起,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影响着人们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并在史学上有突出的反映,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证”观念与当代中国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湄 《史学月刊》2001,(4):8-15
“实证”是当代中国史学进程中一个含义复杂的主题词,它既显示了当代中国史学一种富有成果的发展方向,又折射出其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境。20世纪80年代,对实证观念的批判确立了历史研究的“主体性”,开启了历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90年代,关于历史学“客观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触及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可能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进一步提供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10.
正晚清70年是中国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文明的现代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变化之大之剧,使当时人产生了身经"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震撼。与中国文化、学术的其他方面一样,中国史学也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变,以梁启超"新史学"为标志,中国现代史学轰轰烈烈展开了它的历程。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叙述这一巨变和历程?对此,前辈学者已经做出了多方面探索,可谓成果斐然。刘开军著《晚清史学批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则另辟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