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水吟  肖涵 《世界》2004,(11):4-9
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变化巨大。中国农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令人惊叹的农村景观,其中最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是高西沟的造绿、龙港和横店的造城。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在浙江的贫瘠丘陵地带,中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开拓精神、市场智慧、创新能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水吟  肖涵 《世界》2004,(10):4-15
建国之初,个体、私营工商业曾经拥有过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历史发展的曲折之中,这空间却曾愈益狭小,个体,私营工商业户在“极左”的“烈火”狂烧下破碎凋零,几近绝迹。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不能不市场化;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是相容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由老百姓自主经营的非国有经济蓬勃滋生。《2004年中国数字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间资产的总量约为28万亿元,大大超出了2003年财政部公布的11万亿元国有资产总值。民间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经济增长的情况看,国有经济的贡献占1/3,另外2/3的贡献来自于非国有经济。”这种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经济模式,现在被称为“民营经济”。这种具有多元化、社会化、公众化、法权化特征的经济模式,是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中国大地上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民营企业,一个个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弄潮搏击的民营企业家,构成了建国55年来最为辉煌的经济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