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48—1950年,缅甸口头上宣称中立主义,实际上却推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吴努政府很快意识到结盟对自身国家安全的危害,而此前与英美两国的接触亦让缅甸体察到了西方世界的"不可靠"及其通过援助干涉缅甸内政的可能性。于是,缅甸决定初步尝试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1953年下半年,中苏两国对外政策的调整、美国对李弥部队的暗中支持、西方援助的拖延迟缓和缅甸大米的明显滞销共同促使吴努政府主动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进而将中立主义作为缅甸外交的根本原则。总体而言,外部环境的变动是促使缅甸选择中立外交的主导力量。缅甸的外交转向绝非个案。面对愈演愈烈的东西方冷战与结盟已经或可能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对外交往中避免按照意识形态划线和不结盟最终成为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2.
周霞  梁志 《新疆地方志》2008,(2):F0002-F0002
2008年4月16~28日,新疆地方志编委会、新疆地方志学会和宁波大学联合举办宁波大学第一届新疆第二轮修志人员业务骨干培训班。来自《新疆通志》各专业志编辑室和各地(州、市)、县(市、区)史志办公室的98位学员参加培训。新疆地方志编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疆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编审刘星出席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  相似文献   
3.
1961年 ,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成为美台关系中的重要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采取什么样的策略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 (或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 ;二是台湾对蒙古 (或称外蒙古 )加入联合国持何种态度。其中 ,后一种分歧是前一种分歧在新的基点上的继续 ,在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美台矛盾的尖锐程度上 ,后者甚于前者。学术界对后一种分歧涉及较少 ,本文拟就此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4.
梁志 《历史研究》2023,(4):135-156+222-223
二战结束前后,在大国关系急剧变动的影响下,“中立”作为同盟对立面出现在美国外交话语与实践中。面对中立国对中立地位的坚守和苏联的“中立攻势”,美国逐步放弃将中立国纳入其全球反共同盟体系,转而推行塑造亲西方“中立”政策,主要表现为积极促使中立国加入联合国,竭力通过经济和军事等手段,瓦解瑞典、瑞士和奥地利的中立地位,诱迫它们在冷战中站在西方一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准同盟国”。美国塑造亲西方“中立”的根本目的,是在保证国家绝对安全的基础上谋取全球霸权。  相似文献   
5.
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是美国在朝鲜半岛的重要冷战工具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朝鲜半岛内外部关系的急剧变动、不结盟国家在联合国实力的日益壮大以及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自身的不断萎缩,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存废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短暂回避后,美国决定在不明显损害自身在朝鲜半岛的既得利益,甚至迫使中朝两国做出某种让步的前提下,废除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但国际舆论的彻底分裂导致1975年联大同时采纳美韩和中朝的提案,驻韩联合国军司令部则一直存在至今。之所以出现如上结局,部分原因在于身处缓和年代的美国决策者并未从根本上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依旧片面地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梁志 《世界历史》2012,(4):111-119
中国的冷战史研究大约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最初主要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探究"二战"后十年间的美国对华政策。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冷战随苏东剧变戛然而止,加之在此前后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档案的大量开放,中国冷战史学界首次有机会探察"铁幕"的另  相似文献   
7.
美国“地区研究”兴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冷战初期,美国联邦政府、三大私人基金会以及相当一部分学者逐渐意识到深入了解非西方世界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着手共同推动"地区研究"。联邦政府、私人基金会和学者三位一体体制运作的结果是复杂的:地区研究在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在满足了国家对地区专家和知识需求的同时也为一些地区研究者挑战美国对非西方世界的政策创造了条件。就美国地区研究兴起与国家安全考虑的密切关系而言,政治没有给学术留出太多独立生存的空间,而知识分子本身也并非都希望远离政治,学术与政治难以彻底分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