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谈景德镇明御厂故址出土的宣德瓷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宣德(1426~1435年)官窑以其产品量多与质优而被誉为历代官窑之冠。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继1982、1983、1984、1988年在明御厂东墙以及南侧与西侧一带发现大量明初瓷器之后,又于1993年1月在明御厂故址东门一带的基建工地发现数以万计的宣德官窑瓷片,目前已复原出许多重要遗物。为迎接景德镇第四届国际陶瓷节,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从中遴选出不同类型的瓷器百余件,举办了“宣窑稀珍展”,现就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60年代广东省经济调整概述彭建新1958年至1960年广东省经济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究其原因,一是天灾,二是人祸。至于天灾,确是严重。1959年和1960年,全省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共达3900万亩,因而减少的粮食产量约30亿斤大米。至...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欧中世纪庄园和村社组织研究,欧洲史学界先后出现两种倾向。不论漠视村社的存在还是重新发现村社而"撤离庄园",最终都不足以解释该时期繁复的历史现象,必须着眼于整体的、长时段的经济社会史,引入"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新概念,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西欧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分析框架,方能揭示这一时期历史的本来面貌。在这一概念中,"庄园"和"村庄"是平行共存的两种成分,"混合共同体"是对这一组合的定性。封建制下的庄园与久已存在的村社,二者没有一体化,也没有完全各行其是,而是形成既协作又对抗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是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基础,也是西欧乡村社会独特的历史特征。中世纪乡村共同体理念对欧洲影响深远,是一笔值得研究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4.
柳玉东 《中原文物》2015,(3):109-112
南阳武侯祠是目前豫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武侯祠内保存有大量的泥塑、石雕、木雕、砖雕作品,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道教艺术和三国文化题材、娴熟的雕塑技艺和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的特色,对武侯祠起到了完美的装饰美化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武侯祠的文化内涵,吸收和继承了南阳汉画等的雕造技法,成为中原雕塑艺术的宝库。  相似文献   
5.
淅川赵杰娃墓地M42,经考古发掘出土五块反映汉代农业生产的画像砖,经考释分别为牛耕图、中耕除草图、牧羊图和舂碓图、扬扇图;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墓主人为县令级官吏;画像砖丰富了南阳汉画的内容和题材,是南阳汉代农业生产的真实反映,为研究南阳汉代画像砖墓和汉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明人汪瑗撰《楚辞集解》,在屈辞训诂、考据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著成就。他在训诂字词、考辨名物时,既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并予以新的阐发,又不囿成见冲决旧说提出新论,对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他还否定了“《九章》俱作于放逐江南时”的旧说,并对《九章》各篇的具体创作背景、写作时代诸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发明新意,推动《九章》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安志》续修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南宋罗愿《新安志》纂成之后,宋元明时期不断续修和补充,有史记载的就有近十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在我国方志的纂修历史上有典型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徽州府志》、《新安志补》等传世外,其它续修之作佚失,续修情况不明,相关记载屡有舛误,也就有了钩沉补阙的必要。这对深入研究《新安志》、徽州文化及方志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权利”文本解读及其对西欧史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Subjective Rights一词文本起源、内涵、演变等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认为它是中世纪的有限的权利,作为人的主体的权利,也是中世纪西欧法律和法律结构向近代变化的重要标志:自然法向自然权利的转变,客观的法为重心向个体权利为重心的转变。为表述该概念中昭示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在西欧中世纪法律政治建构中的重要性,故译为“主体权利”。主体权利起源于12世纪,从此西欧存在两种法系,即源于上帝的“神法”或人之本性的“自然法”与“人法”、“实定法”并立。两种法系存在距离,但前者总是作为后者的内在原则出现,并对后者的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主体权利观念是西方文明之魂,是现代权利和权利思想的母体。是解读西方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傣族贝叶文化、纳西东巴文化、泸沽湖摩梭母性文化等特有文化现象作专题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与对比,引发对江永女书文化记录工程相关工作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