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西施辨     
近读龚维英和白耀天两先生论西施的大作,深受教益.但文中言西施为子虚乌有之人,恐不甚确切,故成此小文,向二位先生和学界同仁求教.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诸暨一普通女子,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冠世,《慎子》载:“毛嫱、西施,天下之(?)也”(?).《韩非子·显学》也有:“故善毛(?),西施之(?)”之类记载,对其赞美之辞屡见于先秦书中.甚至由西施还引出“东施效颦”的(?)来历.历史上是否实有西施其人,值得一辨.论者曰:先秦和西汉典籍中,“凡言及西施的,她的生活年代均十分模糊;凡叙写吴、越史事的,也未把西施和吴、越的战争与兴亡拉上关  相似文献   
2.
吴越舟楫考     
古之吴、越是以擅长舟楫而著称海内的。其俗谓船为“须虑”或“舡”。越王勾践自称其民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而吴国也被称为是“不能一日废舟揖之用”的国家;甚至到西汉,吴地的船,还被视为是国家兴亡的象征。显然,吴、越与舟楫密切相关。然因古史湮没,历代学者对其舟楫型式,专门研究者少,故略陈管见,发其端倪,以就正于大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两国,地处今苏南、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有着广袤的水域。为了适应这一地理环境,这里的原始居民通过不断地实践,早就发明创造出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如浙江余姚河姆波遗址就发现有一件模拟船形的玩具——陶舟(图一),在第三、四文化层中(距今约6~7千年)出土过六支船桨,均柄翼相  相似文献   
3.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已亲夫博士是当今日本人文科学界出类拔萃的学术权成,也是中国学术界十分熟悉的考古学家。数十年来,他专心致力于中国考古学研究,宏论迭出,著作等身,令人敬佩!这里,就本人耳闻目睹的事实和点滴体会写成此文予以介绍,相信国内年青的学者将会由此受到教益与启迪。1.圣书如命,立志远大林已奈夫教授1925年5月9日出生于日本国神奈川县藤泽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早在上中、小学时,林已来夫在父亲的熏陶和培养下,就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他几乎把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书,终日如饥似渴地…  相似文献   
4.
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发轫于秦代所置钱唐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狩会稽(绍兴)时,“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文中“钱唐”即钱唐县,属会稽郡.迄汉不改.据《越绝书·吴地传》载,西汉文帝前十六年还把会稽郡的两部都尉治设在钱唐.那么,当时钱唐县治何在呢?自刘道真《钱唐记》所载“县在灵隐山下”以来,历代沿袭其说者颇多,然均未能详考其地,有人主张在“钱湖门外”然证据缺乏,实不足取.清代倪鲁玉《神州古史考》因据《吴地记》:“粟山,一名新石头山,  相似文献   
5.
一、湖熟文化正名研究湖熟火化,不能不涉及到土墩墓.1954年丹徒大港烟墩山一古墓中出土了著名的《宜侯矢簋》,多数学者主张《矢簋》为西周康王时器,已故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首先指出,宜候矢可能就是太伯、仲雍之后的周章.1985年李学勤先生发表了《宜侯矢簋与吴国》的大作,支持并补充论证了唐兰先生的主张,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倘若《史记》所载太伯、仲雍奔吴的传说尚可存疑的话,那么,把周章君吴视为  相似文献   
6.
固陵城史载系范蠡大船军所筑,其城因陵固可守而得名,它是越国建在浙江(今钱塘江)南岸用来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然而,历经千百年来的沧桑之变,古今学者均以为西兴即固陵城之地,此说笔者不敢苟同,鄙意今肖山县的越王城才是越国固陵城的真正所在。 越王城位于肖山县城的西面稍偏南,相距8里,地处城厢镇湘湖瓦窑村后城山上。城山系马山和仰天田螺山的总称,海拔151米,是该处最高的山峰。越王城北距西兴镇7里,东南濒临湘湖,西离钱塘江10里许。城垣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系利用山脊走向依山而建,城墙蜿蜒逶迤绵亘于山岗之巅。城址平面范围略呈梯形,东西向。北城墙建在马山峰脊,长约250米;南城墙沿仰天田螺山脊而建,长约280米;西城墙最短,实测长度65米;东城墙约长120米,它只在靠  相似文献   
7.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的发现(原简报见《文物》1988年第一期),是近年江浙地区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它对认识我国原始宗教问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中,曾发现有12座墓葬,从其打破关系看,《简报》称建坛早于埋墓时间是完全正确的。然仅据砌于石堪中,覆盖于石墈之上的护坡内和打破护坡土的墓葬中出土的陶鼎、篮纹夹砂陶缸等遗物“具有同一时期的特征”,便进一步断定“建坛和埋墓先后相隔不久,因而可能出于同代人之手”,说明瑶山祭坛与墓葬存在着某种联系,埋在祭坛上的死者就是巫觋,“可能也是祭祀的对象”,却着实令人费解。 我们发现《简报》中足以表明建坛时间的遗物十分有限,陶器器型变化虽然较快,容易识别,但它还是要有个缓慢的演变过程。考古学依层次的不同和器型变化等特点,把某一文化划为若干期,这只是相对的一个大的时间概念,并不等于同一期内的器物实际年代都完全相同,就碳14测定年代而言,浙江最早的良渚文化遗址是吴兴钱山漾,为3310B.C.±135年(ZK49),最晚的是嘉兴雀幕桥,为2378B.C.±145年(ZK242)。前后经历近千年,而《浙江良渚文化小墓的分期》只分作四期,假设各期年代相等,每期时限也有230年左右,时间跨度较长,尤为重要的是:从祭坛与墓葬打破关系看(参见本  相似文献   
8.
宁波慈溪发现西晋纪年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7年8月,慈溪县明湖公社杜湖水库职工,因山坡冲塌而发现了一座古墓,并把墓中出土的青瓷器、铜器送交主管部门。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志闻讯后,又偕同省博物馆同志前往清理调查。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