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揭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对遗址区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物磁化率强度、孢粉等分析研究,表明自距今6000年,受全新世以来陕西关中地区东亚季风气候变化控制,杨官寨遗址古气候呈现温暖湿润与干旱寒凉相互交替的特征。距今6000年到5400年,该地古气候温暖湿润,宜于植被生长,以农业种植与畜牧业为主,为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聚落的出现提供了有利基础;距今5400年左右,古气候出现短暂的降温期,呈现干燥低温特征,受此影响,杨官寨遗址聚落规模大幅萎缩。出现了以半坡四期文化,古气候呈现由冷转暖、降温、暖湿、较冷四个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美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在杨官寨遗址环壕东北角联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遗迹中包含一座堆积复杂、遗物丰富的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灰坑(H85)。根据遗迹结构、堆积状况,推测该灰坑应为一处具有居住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相似文献   
3.
大古界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12个属种,包括蚌类、喜鹊、鹤、草兔、狗、貉、狗獾、黄鼬、猪、鹿科、狍、绵羊等。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疏林、灌丛,草原、疏林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家养动物猪和狗占的比例较少,主要以捕猎野生动物野兔和狍子为肉食来源。  相似文献   
4.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外东北部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发现1处年代与环壕聚落相同的大型公共墓地。该发现属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墓地,填补了相关考古发现的空白,为杨官寨遗址聚落整体布局、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类型、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墓地内出土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横向对比以往庙底沟文化重要遗址中的相关发现,认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应属庙底沟文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认定其绝对年代约Cal3637~Cal2920.BC,基本与环壕年代相当。这是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对于庙底沟文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龙岗寺遗址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出土绿松石器最多的遗址,对这些绿松石器的研究不仅能够反映此期绿松石的工艺制作、佩戴使用及生产流通的情况,还是了解仰韶文化时期汉水流域、关中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地域间交流关系的重要窗口。本文以龙岗寺绿松石矿源分析结果为线索,并结合绿松石的形制、出土背景及工艺观察进行综合研究,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龙岗寺先民对不同种类绿松石的选择使用和佩戴习俗,进而反映史前鄂豫陕跨域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陕北地区仰韶时期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应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热膨胀分析仪对陕北榆林横山大古界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古陶残片主次量化学组成、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并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部分样品的抗压强度。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陶器原料取自当地,主要是"自烧自用",陶片中Al2O3含量偏高,外观红色主要是Fe2O3含量偏高导致,烧制温度约为950~1050℃,此项研究为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