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是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其基础理论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窑炉是砖瓦生产中最重要的技术设施,此前对砖瓦窑炉的研究,缺乏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考古学、统计学与陶瓷工艺学理论,对秦汉砖瓦窑炉的工艺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该时期的技术交流问题。较之周代而言,秦汉砖瓦窑炉的尺寸有明显增加,从而使得单窑产量大幅提高,而这一现象与砖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在砖瓦窑炉的构筑技术方面,秦汉时期多数地区已形成较为统一的技术规范,彼此间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之下,周代不同地区在构筑技术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异性。此外,与周代相比,秦汉时期各地在砖瓦窑炉类型上的共性也明显更大。种种迹象表明,秦汉时期各地在砖瓦窑炉技术上存在广泛交流,且交流的密切程度超过周代。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砖瓦生产的繁荣时期。在砖瓦生产中,窑炉是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故对砖瓦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秦汉时期的砖瓦窑型制众多,结构各异。就地域而言,秦汉时期的核心地区即陕西省和河南省出土的砖瓦窑数量最多,型制也最丰富。而从发展阶段来看,该时期的砖瓦窑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类型逐渐减少、型制趋于统一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示踪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微量元素示踪法在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不尽人意。为此,模拟熔铸青铜器,对它们的微量元素作多元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利用微量元素探索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分析表明:若舍弃冶炼后富集亍炉渣中的亲石亲铁元素,而仅选取富集于铜料中的亲铜元素及一些凡具有亲铜性,又具有亲铁性元素的成分数据,则通过多元统计分析,能较好地区别不同产地的铜矿料。  相似文献   
5.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清临 《华夏考古》2011,(1):146-152
本文简要回顾了古陶产地研究的历史,介绍了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大约4000年的砖瓦生产历史。在中国古代砖瓦中,青灰色砖瓦始终是主流,而青灰色砖瓦的生产,离不开从窑顶向窑内渗水的技术,即"浇水转釉"技术。从考古发现来看,至迟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已掌握了这种技术,而其起源必定更早。然而,浇水转釉技术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单独使用该技术,砖瓦的质量难以保障。我国古代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辅助以从烟囱或窑壁向窑内注水等措施来加以解决。而这种从窑顶渗水与从烟囱或窑壁注水相结合的工艺,从其出现之日起,在我国砖瓦生产中一直应用。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瓦窑炉类型较为丰富。建筑方式主要为半地穴式,余为地穴式。窑炉布局以单窑为主,另有少量双窑和串窑。窑场选址均位于建筑、墓葬近旁,以利运输。砖瓦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基本都为专门烧造,与陶器合烧的情况少见。在发现数量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远少于秦汉、隋唐时期,似乎与该时期的政治、社会形势有关。在砖瓦窑炉的地域分布上,南方地区的发现数量更多,类型也更为丰富,其原因可能是该时期南方地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相似文献   
9.
10.
李清临  王然 《江汉考古》2007,(2):77-82,41
本文简要回顾了微量元素示踪法在青铜器铜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历史,分析了其应用现状,以及在一个时期内应用不理想的深刻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量元素示踪法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并进一步介绍了这一方法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