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9年1月起,笔者在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访学一学期。其间陆续记下一些人类学考察方面的相关札记。上集提到了本初子午线的来历,亦从剑桥800年校庆纪念活动中看到另外一种历史的开创。本集则从剑桥800年校庆的特别纪念物“金钟”里,洞察时间的本性,以及本初子午线独占鳌头的原因:并介绍了几位从剑桥走出来的人类学学界的转折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正一直想去南美,去看看另外一半美洲"新大陆",见识拉丁美洲的文化混杂,感受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奈时空那么遥远,举目无友,还隔着南北半球和整个太平洋……终于,经意大利同行牵线,久伏于心的念想得以成真。一2017年8月,巴西的帕苏丰杜IMED大学举办国际学术会。经佩鲁贾大学人类学系的丹尼尔教授  相似文献   
4.
对于贵阳人而言,甲秀楼是熟悉的。熟悉到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视而不见。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人文积淀赋予她的魂魄,却绕不开忘不掉,不断化为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不断伴随着这个城市发展的进程,以至于让我们屡屡提及。  相似文献   
5.
历史独自离去,把身影残留给后人,做什么呢?不仅是充当"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语),更是在借后人的口传和书写,使自己在不同诉求者的重叠中不断降临。这过程简化来说,便是:历史来了,走了,被记住和遗忘了,最后又——被重写了。 人情如此,世事亦然。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中秋之际,贵州大学中文系1979级同学入学30年后回花溪首次重聚。见面会上,有同学致辞谈"幸福",大意是幸福在于平和、健康,官禄功名皆不足计。或许是遗传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的淡泊风尚之故,在座师生多有同感。80高龄的陆先生还站起来又吟诵了一遍《红楼梦》的"好了歌"。熟悉而又生疏的场景,慢慢触动了我似乎已久违了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这样,从儿时的"麻"到后来的"审",作为市民,我与电影的时代关系,仅在贵阳这座小城便不知不觉地体会到巨大变更。可如今回想起来,不知是由于个体生命成长壮大了,抑或是开放后对原先被封锁的事物见多识广了,总之在后期的"审片"感受——无论自豪还是愉悦的程度,都远不及过去历经艰辛"麻电影"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2011年的中国,时逢帝制消亡百年之际,一方面“西学东渐”之风尚在续吹,另方面“尊古读经”的呼声又在社会上漫延开来。对读经的动力和目标众说纷纭,在我看来,应在于道统的体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2009年秋季,本文作者应邀到悉尼大学访问,与该校人文学院的同行商议有关多民族国家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事项。其间,在友人的安排下在悉尼及堪培拉等地做了走访,并以日记方式做了相关的随记。在参观了悉大、澳大利亚博物馆之后,作者又去了哪里?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边走边看……  相似文献   
10.
正借助犹如耕耘的写作完成自我的实现,并达到精神的返乡——因为写作,所以存在;通过写作,回归故乡。此处拿来做标题的话是潘年英说的,在他一篇题为《年终盘点》的文章里。其中,被举出来与耕耘相比的是"写作"。在回答文友们的提问时,他说"写作犹如农民的耕耘",因此,都只是一种惯例,"或者就是一种日常行为和生活,仅此而已。"我相信这话不是夸张或文饰,而是他对写作的一种看法。不过"犹如"一词令人回味,指向似和不似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