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辽、金、西夏刻书简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大約发明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約公元636年左右),此欧洲开始用雕版印刷圣象和紙牌約早七百多年。唐末、五代时公私刻書之风已很盛行,到了宋代更进入黄金时代,京城內外各路州軍都在刻書,紹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連偏远的海南島琼州,也刻了医书。在宋朝北方与西方的国家,也都先后采用这个先进的技术,作为文化宣传及統治人民的工具。現在把辽、金、西夏的刻書經过,簡单介紹于下: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铜活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发明活字印刷术最早,而在我国印刷史上雕版却常占上风,活字板只不过居于次要地位。这是与欧洲各国不同的地方。我国流行的非金属活字多为木活字,而金属活字则以铜活字为主。铜活字或称"活字铜板",或称"铜字板",或名"聚珍铜板",亦名"铜摆板",又简称"铜板",有时简写为"仝板",或"同板"。明代在江苏南部与福建芝城(即建宁府城)、建阳一带较为流行。清代铜活字大家所熟知的有内府印的《古今图书集成》,至于民间是否有铜活字,过去藏书家很少注意,有的甚至说几乎是没有的。现在就谈谈清代的铜活字:  相似文献   
3.
(一)木活字明代木活字印刷比元代大为流行,尤其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印本更多。明胡应麟(1551—1602)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今无以药泥为之者,惟用木称活字云。”清魏崧云“活板始于宋……明则用木刻。”清龚显曾云“明人用木活字板刷书,风乃大盛。”从以上三人的说法,以及流传的实物来看,明代的木活字确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泾县翟氏的泥活字印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一种极大贡献。去冬在清初陈芳生的《先忧集》中,看到后赵石祗永宁二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黄门侍郎刘景先为了京师襄国米粮太贵,建议把太白山隐士传给他的济饥辟谷仙方"镂板广传天下"的记载。要把药方雕板,广传四方,自非用纸印刷不  相似文献   
5.
明代南京的印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代官私刻书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超越宋、元。当时"两京十三省",无省不刻书。因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印刷事业随着发生变化。开封为五代、北宋首都,当时也是出版中心,但明代只有布政司、按察司与周王府刊书三十余种。山西平阳府金、元两代均为北方出版要地,至明代合蒲、绛、解、汾四州,只出版了十九种,而且《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插图已恶劣得不象样了。成都为宋代蜀刻中心,入元后一蹶不振。明代成都只有蜀王府刻的较多,凡廿八种。杭州在明代也不及宋、元时活跃。只有福建建阳书坊尚能保持宋、元以来的传统地位,以多取胜。而新兴的地区则有南京、北京、苏州、徽州、湖州等地。南京刻书起源很早,五代十国时为南唐  相似文献   
6.
张秀民 《文献》2001,(1):119-128
一、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序 宋张文节公讳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其生平立朝大节,详于<宋史>本传.综公一生为国为家,惟忠惟孝.  相似文献   
7.
五代吴越国的印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越国在今浙江全省及苏南一带境内,后来又扩展到福州。吴越国的第一个统治者钱镠(852—932年)杭州临安人,贩卖私盐出身。梁太祖朱温封他为"吴越王"。传三世、五王,凡八十六年(893—978年)。吴越国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政治上也长期安定,和当肘北方梁、唐、晋、汉、周走马灯式的小朝廷不同。因此农民能够致力于生产,经济上相对繁荣,在五代十国中最为富庶。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很重视文化宣传,早在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洪秀全游广西时,即作有劝世真文、百正歌等向人民宣传。金田起义后,因为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军声所至,敌人望风奔溃,不久即占领了广大地区。太平军在行军中需要雕刻印信、布告,散发宣传书籍,起初由广西、两湖及不少江西的刻字匠来刊印。到南京建立天京后,为适应文化宣传的需要正式成立出版机关,在复成仓大街设立"镌刻衙",在文昌宫后簷成立"刷书衙",并有"典鐫刻"的长官①来负责。南京在南宋与明代刻书已极发达,本为刻印工人集中地之一,至是又招致了一部分扬州的刻字好手,所以天京又成为天国的出版中心,刻书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这与当时在清朝统治下的地方"开书坊的连年倒运,做铁匠的到处发财"②的鼓儿词所描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