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北部的襄樊地区是古代南北文化交汇地带,商周时期这里又是是原势力南下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中原经南阳盆地东沿随枣走廊、南顺江汉河谷地带均可进入长江中游一带。西周时期淮河上游常为淮夷势力所侵扰,这一通道就显得更加重要,正因如此,周人对这一地区的经营一直是不遗余力,但从史料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看,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相当复杂,而这种复杂性势必会在物质文化上有所反映。过去这里山土的多批青铜器,特点与姬周风格大体相同,论者因之得出二者文化面貌一致的结论,但由于没有反映文化基本特性的遗址材料作依据,这一认识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
张昌平  汪涛 《文物》2015,(3):45-47,2,97,98
<正>陈侯壶是东周时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封二∶1、2),早年著录于古董商卢芹斋1924年出版的图录~([1]),并为《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所引用~([2]),其后再无新的信息出现。2012年9月,陈侯壶重现于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3]。拍卖展览中可以近距离检视此壶,因此观察到此壶的一些重要的形制特征,现介绍如下。根据卢芹斋图录,陈侯壶高46.5、口径22、腹围110厘米。此壶器盖已失,但器体在视觉上仍然高大、厚重,这缘于壶的体量较大、器壁较厚,同时壶的圆体较粗,使长颈及扁垂的腹部具有较强的横向张力。壶颈侧设一对兽首衔环耳,颈部到圈足饰五周龙纹构成的蟠螭纹。  相似文献   
3.
凤鸟纹卣的形制演变表明,晚商时期安阳郭家庄M160卣和宁乡黄材出土的戈卣是其前身,而其更早的源头还在殷墟文化时期的兽面纹短轴提梁卣。通过比较年代明确的晚商和西周早期凤鸟纹卣,我们可以梳理出该类卣装饰风格以及一些细部的演变,明确西周早期青铜器夸张的风格。以这些认识比照安阳孝民屯铸铜作坊相应的陶范,可定位出陶范的年代属于西周早期。若如此推测成立,则对孝民屯铸铜作坊性质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张昌平 《江汉考古》2007,(1):80-86,91
擂鼓墩墓群是一处包括有8个墓地的东周墓群,在规模上有曾侯乙墓与擂鼓墩M2等带土冢的大型墓、擂鼓墩M13等带墓道的中型墓、小型的竖穴墓。各大型墓彼此独立,从规模和布局看他们都是属于曾侯之墓,大墓组成曾国国君的陵园,使用时期大约为曾国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中小型墓葬都属于战国中期及其后,是曾国灭亡之后的曾人墓葬。  相似文献   
5.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4,(1):165-169,I0002-I0005
早期铸钟在学术界特别在考古界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早期铸钟在南方的长江流域起源和发展,约在西周中晚期期传播到北方的中原地区。但南方地区青铜器尤其是钟类器的年代往往缺乏支撑点,学术界对其争议极大。例如包括兽面纹镩钟的新干大洋洲铜器群的年代,较多学者认为其年代在殷墟文化一、二期之际,但也有学者认为晚至西周甚至是东周时期。又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四虎镩,或认为其处于公元前10至9世纪之际的西周中期①,或认为其年代晚在春秋早期②。早期铸钟多为传世之器特别是流传在海外之器,这使得其年代和发展系列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汪涛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4,(4):168-173
<正>苏富比2014年春拍中,有一批有铭青铜器原来为清末名士吴大澂、张廷济、刘体智的收藏,其后辗转到日本,为私家所藏。这些青铜器铭文在清末就已经被著录,且都曾收入民国时期青铜器铭文集大成的《三代吉金文存》(《三代》)1,相应的,当代铭文著作《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集成》)也都有录入。这样流传有序的青铜器,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中格外珍贵,特别是这些青铜器大部分的器影图像,并未曾公开。尤其吴大澂的青铜器与他的著录拓本同时出现,器、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择其吉金”是春秋中晚期流行于楚国的金文辞例,春秋晚期传播至楚系国家以及吴、越等国。“择其吉金”与另一辞例“用其吉金”关系密切,它们最初可能都是起源于周文化中心区域,而后在豫南鄂北地区流行,并同时为楚国青铜器铭文所采用。这一文化现象说明,早期楚文化因素的形成并非只是通过楚国一个国家而是经由一个区域来完成的,而这个区域应当在豫南鄂北。  相似文献   
8.
随仲嬭加鼎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其非考古发掘品,需要考察其制作年代。在楚系青铜器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该鼎器形、纹饰、铭文以及工艺等时代特征的观察,并对比分析相关楚系青铜器,认为该鼎制作年代在春秋中期无疑。  相似文献   
9.
孔家坡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郊2公里处。自1999年底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随州市文物局对这里进行勘探,发掘清理古代墓葬16座,其中M8出土了许多器物及简犊。 M8为土坑竖穴墓,一椁一棺,出土器物59件(套),其中包括陶器、铜器、漆器、木器等,有的器物上还刻有铭文。竹简出土时分为两堆,字迹清楚,书写工整,内容有日书及历谱。木犊为遣策。根据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器物,其时代应属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10.
有关曾国的实物资料宋人即有著录,解放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全面开展,曾国铜器在随枣走廊一带屡有出土,是周代在中原地区以南的一大宗铜器,因此也广为学者所援引。历年的发现表明,比较明确属于曾国的铜器年代早的在西周晚期,晚的可到战国中期,因此这一时期鄂北豫南地区曾国的确实存在是不再令人怀疑的。随着曾国问题研究的深入,作为基础工作的铜器分期的进行是必要的。特别是原来的报道者只对大部分铜器作了较笼统的年代划分,而有几批铜器的时代仍值得商榷,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