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漆长期以来广泛地用于装饰和建筑元素,以漆为黏合剂或表面保护剂的古代艺术品也成为一类分布广泛且具有地域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漆本身的化学结构复杂,而且有些艺术家擅长在漆中添加其他材料调节所需效果,造成不同黏合剂之间检测分析时的相互干扰,使漆的分析识别极具挑战性。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是一种非常灵敏的、适合于漆检测的有效分析技术。由于Py-GC/MS不需要任何富集等复杂的前处理程序,对于只能采取极少量样品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商周之际青铜编列乐器的核心,编列小铙与编列甬钟一废一兴,虽有短暂重合,但总体趋势却是前后相继,甬钟替代了小铙。小铙的器主以殷商贵族及殷遗民为多,未发现姬姓周人使用编列小铙。周初姬姓贵族使用甬钟晚于非姬姓贵族。晚商编列小铙与最早的编列甬钟皆以三枚为列组基数,虽偶有增益,但仍不违三枚一组的基数原则。甬钟在编列方式上完全承袭了编列小铙的组合方式。从墓中的摆放位置来看,编列小铙与甬钟多被摆放在墓葬棺椁之间,且以墓主头脚两端最为多见。作为一种新器形,不排除甬钟在南方被发明的可能;但作为一种丧葬制度,编列甬钟则继承了殷商小铙编列制度。商周之际存在特磬、特镈或与特殊铜铃编列小铙、甬钟相配的情况,但没有较严格的成例。编列甬钟与其他乐器规制配列当在西周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65出土的42件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3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10件为锡青铜,仅有1件为铅青铜;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仅个别兵器在局部进行了热锻加工;具有相同铭文、纹饰风格一致的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较为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M65出土青铜器的生产组织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玻利维亚南部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一座男性山峰和一座女性山峰之间的争斗以独特的方式标识了这个地区,定义了该地区的物理空间以及人群关系。从社区的视角去考量景观,我们能了解到该区域历史与性别的重新书写,同时也能知晓个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康丽  关昕 《民俗研究》2005,(4):59-70
在“国家一社会“的对峙框架下,“地方“①在中国社会秩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为许多中国研究的学者所认可的.本文试图将“地方“与“地方性“这两个对中国民众的社会存在方式具有根本性意义②的概念,贯穿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探讨之中.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节日习俗在各个地方的表现都不可能是均质的,而要发现节日地方性表现的丰富性及其所包含的文化解释,就必须将研究的视角由宏观向微观逐渐转移.这样,村落作为地域性社区的基本空间单位的重要性就凸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康丽 《民俗研究》2003,(1):148-160
巧女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库藏中的宝贵财富。它们传承的历史相当久远,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这类故事基本上是在以家庭或家族问题为中心的境城中展开的,主要展现了民间女性在解决难题时的机智慧黠和迎接挑衅时的勇敢泼辣。巧女们所显露的聪慧,不仅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这类故事在民众质朴的口语表述中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7.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于1992~2001年经过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清理晋侯夫妇墓9组19座,每组晋侯夫妇墓均有数座陪葬墓和一座车马坑。一号车马坑属晋侯苏墓,是该墓地最大的一座车马坑。自1992年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一号车马坑先后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发掘,该坑东部葬马,西部葬车。马坑中至少有105匹马,车坑中有48辆车。该车马坑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坑,车辆均为整车放入,车舆的种类多样,对于研究西周时期马车的种类、形制、结构与埋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鸿颖 《中国土族》2009,(2):71-71
我的故乡坐落在青海同德县西面一片叫作巴沟的农耕乡域。那里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胜古迹,除了急流的黄河和尕连峡"宗日文化"的出土和挖掘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9.
胡东波  常怀颖 《文物》2012,(6):57-64
2010年初,北京大学接受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的捐赠,入藏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珍贵秦简牍。这批秦简牍的保存状况较好[1],课题组决定组建发掘组,集中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人员,对竹简进行室内发掘整理,在完整保存简牍信息的基础上,对简牍的堆积状况、编连、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记录,尽可能多地提取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0.
常怀颖  王恺  张琼  王寅娟  胡东波 《文物》2012,(6):32-44,1
2010年,北京大学受捐入藏了一批海外回归的秦简牍。同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对这批秦简牍进行了室内发掘清理与保护工作。共清理出竹简751枚、竹牍4枚、木简21枚、木牍4枚、木觚1枚、木骰1枚,为传统田野发掘原理运用于简牍室内发掘以及简牍类遗存的科技检测等积累了经验,了解了秦竹简的编卷方式,对研究竹简简序、文辞连缀具有重要意义。简牍保存完好,组合较完整,为通过遗物组合关系了解所有者的知识背景、等级身份等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