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装饰中,佩斯利纹的来源一直不甚明了。其发展早期可以追溯至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拜占庭,纹饰的植物来源、轮廓线条和细节表现均与我国东魏晚期邻和公主墓金饰具有可比性。拜占庭佩斯利纹的连珠纹轮廓线及其成对出现、在主体两侧形成护佑感的特点,借鉴了西亚的传统,特别是6世纪的波斯翼纹。早期佩斯利纹往往伴生中国忍冬纹,从其忍冬纹特质分析,可推测佩斯利纹扭转水滴形的动感可能受到了中国南北朝造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常樱 《东方收藏》2020,(2):56-58
陶瓷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这片远东大地上,曾与全球最古老的文明同步,烧制出最早的陶器,也曾独树一帜,发明出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瓷器。对外,陶瓷是中国的名片,对内,陶瓷是中国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从功能到内涵,从技术到审美,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正是这些不言的信息,吸引着一代代收藏家与研究者前仆后继,乐此不疲。古陶瓷的价值显然不是藏品的市场价格能够衡量的。收藏者爱之切,日日与古陶瓷联动,藏品上栖息的是情感与灵魂,收获的是更加丰盈的生命。具体来说,一件器物或一系列可比对之器物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风俗民情、人群信仰、审美意识、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也许收藏者乃至研究人员至今尚不能全面阐释这些信息,但它们就在那里,相信经过不懈的发掘,终有一天藉着这些文物,会揭示更多历史的情境,我们祖先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鲜活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将穿越沧海桑田,向今天的人们迎面走来。  相似文献   
4.
常樱 《收藏家》2023,(1):52-59
北宋中晚期,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下行,以磁州窑为代表的北方瓷枕装饰不再满足于稍显刻板的二方、四方连续图案,继而对生趣盎然的民间生活场景发生了兴趣,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当下环境的关注与热爱。11世纪晚期,野兔与芦苇、蒲公英的固定组合成为“场景式”画面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兔”来表达对长寿、多子等祝愿,通过“芦苇”表达对“禄”的祈盼,暗示得到相关装饰器物的人将是被祝福的。同时,选择“芦苇”与“蒲公英”作为植物的代表,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于给予他们生活最多帮助的植物的喜爱和尊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