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基于快递物流测度的区域流动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丽珍  席广亮  秦萧  汪侠 《人文地理》2018,33(1):102-108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流动空间作为新时期的新空间形式在带来时空压缩效应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着区域城市间联系,推动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城际流通。快递物流是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流与快速交通实体流交互产生的物质流动,其代表了流动空间的虚实二元性,是研究流动空间网络特征的有效切入点。以江苏十三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六家物流公司的网站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权重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方法建立起区域城市的快递物流水平、城市间流动空间连接度及城市快递物流总体评价等三项指标,结合区域流动空间的指标分析发现区域流动空间具有网络一体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级化及点轴式等五大特征,基于流动空间的可视化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城市间关系显示出了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多中心扁平化点轴网络,围绕南京、苏州、徐州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态势成为提高区域流动空间流动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
解析信息社会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革命,围绕信息而产生的概念被广泛纳入到了城市与区域空间研究框架中。流动空间是全球化进程中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信息技术、经济和空间的共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距离的概念,产生了全新的流动空间场。为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流动空间这一概念,在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流动空间的概念,认为其具有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二元属性,提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性、共享性、高时效性、空间弹性和高级网络性五大特征。在信息时代,对于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的研究强调了流动空间作为区别地方空间的一种新空间形式的内涵,突显出信息技术改变我们居住、生活空间的同时,将使我们主动地迎接空间转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2011年10月7-8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筹)承办的第一届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青年创新论坛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4.
甄峰  席广亮 《人文地理》2012,27(3):131-135
本文回顾了南京大学城市地理研究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其划分为探索研究时期、复苏发展时期、旺盛发展时期和多元化发展时期几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化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机构,提出了"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观等经典理论。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南京大学城市地理高度融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夯实了自己的学科发展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城市化、城市网络体系、城市空间重构及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苏北运河经济带构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江沿河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地理与规划学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沿江沿河的开发更是振兴经济的有效手段。本文从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苏北运河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指出了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设想,从开发模式、重点产业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对苏北运河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智慧社会时代,线上服务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及出行方式。论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居民在居住区空间基础上的手机APP使用特征,进而总结了休闲娱乐、网络购物及日常服务三类APP的使用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休闲娱乐、网络购物与生活服务等成为居民高频使用APP类型,不同年龄段对APP类型存在偏好差异;(2)三类APP高使用强度集聚区与城市中心分布基本吻合,主要分布在商业集聚区、大型居住中心以及大学、景点等周边小区,遵循技术扩散假说,不符合效率假说;(3)不同年龄段使用强度城市分布热点存在差异,另保障房类型居住区其使用三类APP使用强度偏低。  相似文献   
7.
姚冲  甄峰  席广亮 《人文地理》2021,36(5):15-23
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研究引起了城市科学、地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与探讨。本文在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智慧城市研究文献基础上,重点从智慧城市内涵、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智慧城市影响因素、智慧城市逻辑框架、智慧城市行业应用等方面,梳理我国智慧城市研究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在智慧城市的跨学科研究、区域体系、影响因素与系统影响机理和新时代发展路径研究等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应着力加强智慧城市跨学科、智慧城市体系、智慧城市仿真模拟、智慧城市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及新时代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钱欣彤  席广亮  甄峰 《人文地理》2022,37(4):105-112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零售”得到蓬勃发展,提供当日配送服务的“新零售”深刻影响了城市生活服务的可获取性和时空可达性。本文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究提供当日配送生鲜果蔬服务的店铺和传统生鲜果蔬实体店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线上和线下生鲜果蔬店铺的可达性及空间协调关系。研究发现,线上生活服务遵循技术扩散假说,强化了中心城区的生活服务集聚,同时线上生活服务集聚和可达性仍受实体地理空间约束;线上生活服务有悖于效率假说,对传统生活服务的空间分异具有加强作用,整体上没有提高生活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空间公平性。研究结果可为新零售影响下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北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广亮  甄峰 《人文地理》2009,24(5):87-91
本文在绿色产业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热点的背景下,提出在江苏省北部沿运河地区适宜重点发展绿色产业。首先分析了苏北沿运河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支撑条件,进而提出了苏北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发展战略中重点分析绿色产业选择方法和提出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循环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并指出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这对明确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形成苏北沿运河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品牌,培育区域发展优势,打造苏北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新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